中美公益广告的题材元素及表现手法比较

发布 2019-05-05 12:56:15 阅读 6131

公益广告,也可称为公共广告。一般来说,公益广告是指维护社会公德,帮助改善和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组织开展的广告活动,它具有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和表现的号召性三大特点。20世纪40年代,公益广告诞生于美国,之后欧美一些企业纷纷加入到公益活动的参与中来,突出社会责任意识同时树立企业的社会形象。

而我国的公益广告起步较晚,2023年10月26日**电视台创办了第一个公益栏目《广而告之》。我国的公益广告紧紧围绕着党的宣传,做好社会**的工作,发扬社会公德,倡导社会和谐。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广告大国。而社会的进步发展与当代社会道德教育的矛盾让公益广告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它不仅仅宣传着道德公益与社会风尚,更是在精神层面上给人以洗礼和教育。虽然现在我国的公益广告发展势头不错潜力很大,但是跟美国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本文则仅从公益广告的主题、语言特色以及其表现手法来**中美两国公益广告比较。

主题的比较:

诞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公益广告发展较中国而言更成熟,发展历程更加丰富。因其庞大而又完善的全国性的广播电视网作为媒介支撑,公益广告的宣传渠道是有充分保障的。如美国的abc,其宣传的公益广告丰富多样,仅举美国ac2008包括家庭健康生活、黑人历史、儿童保护、青少年教育、虐待儿童、净化空气、网络安全、国家海洋、西部火灾等,12个月里每个月都会有不一样的主题。

对公益广告的关注主题多样,注重公众的态度和行为,体现社会主流和意识。

2023年由贵阳电视台播出的节约用水公益广告被认为是我国公益广告的开端,此后,公益广告有了较大的发展,其宣传呈现主题化、系列化、集群化的趋势。但是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公益广告的主题则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是围绕着党的宣传以及当时具有传统文化价值的话题上,缺乏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

但是随着我国广告业的不断发展,市场的需要,也出现了很多关注民生和热点话题的广告,旨在重塑思想道德价值观,与时俱进。例如**电视台的奥运系列,植树节系列等都将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作为主题,进一步提高了公益广告的社会服务功能,体现了其人文关怀和**责任。

语言特色的比较:

由于中美两国不同的发展史,其社会意识形态、民族文化的不同使其公益广告的语言都各有其特色。分别体现在其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观念等方面。

中国历史悠久,对于国家、民族、家庭观念比较看重,爱国主义情感很对家庭的依恋比较强烈。因而,在其公益广告中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情节以及语言都是带有民族性和家庭温馨和睦性质的。例如,**电视的一则公益广告,小孩子看见自己的妈妈给妈妈的妈妈端洗脚水,他也学着,“妈妈,洗脚”,让人们体会到孩子纯洁而善良的心,更让人看到了父母作为榜样的重要和伟大。

像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语言,一下子就能让人产生共鸣。而美国的公益广告语言则比较侧重个性化和深层意义的美。

表现手法的比较:

作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我国广告业也是紧紧围绕着党来做宣传,因此不可避免的带上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色彩,大多数流于概念化、口号化。公益广告的连续性也不够,不能很好地达到公益广告教导说服宣传的效果。广告注重形式,在概念上创新力度还不够,生硬的说教,很难引起共鸣。

另外,我国公益广告还受到很多的限制,例如法律上的规定等,因此制作出来额广告既要符合《广告法》的规定,又要使受众能接受。这在一定程度缩小了其发展空间,在题材选择上也受到了很多限制,其表现手法单一,灵活度不够。

而美国公益广告的表现手法则要大胆和开放些,性观念和恐惧诉求也都毫不避讳。而在中国,基于中国公众的心理承受,中国的则偏向于使用正面的宣传衬托。

总体而言,中美两国的公益广告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的。以宣传正面信息为主,都是非营利性的,对公众的社会生活也十分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