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复习第25讲 说明顺序

发布 2019-07-03 01:17:55 阅读 3152

【考点概说】

介绍事物或事理,自然有个先后顺序问题,要言之有序,合乎事理。说明顺序是多种多样的,要了解事物的发展进程和变化规律,明确顺序与结构的关系,注意顺序的标志,分析顺序的特点及其意义,进而理清说明脉络。

考点解读】1. 理清顺序的各种类型。

说明顺序就是说明的先后安排,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不是可以随意运作的,既有讲究,又有学问,概而言之,大致有如下几种。了解这些顺序知识,有助于我们对这种知识的掌握,并对阅读应试产生积极的意义。

①时间顺序,就是以时间先后为序,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与事物或事理发展进程相一致。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采用了这种顺序,从“三千多年前”写到“现在”,中间还有许多历史阶段和时间词语。(2)空间顺序,就是按照方位转移安排顺序,视力所及,笔触所至,上下左右,远近前后,都是其表现形式,比如《故宫博物馆》、《核舟记》就是这样安排的。

(3)程序顺序,就是以生产或工作的程序先后为序,适宜于说明某种物品的生产过程,或使用方法,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符合事理,例如《制作门帘》一文,就是依照工序先后来行文的。(4)逻辑顺序,就是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来安排说明的先后顺序,包括因果、主次、从现象到本质,从整体到局部,从个别到一般等等。《大自然的语言》就采用了这种顺序。

以上这些顺序,是就主要方面而言的,在各自的内部还有与之相应的其他顺序;另外,这些顺序,可以用于某篇文章的整体,也可以用于局部的段落;而且,顺序之间有时还互相包容,大顺序中还有另外的小顺序。有了这些认识,就会对说明顺序知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对阅读应试也是有裨益的。

2.注意顺序的相关标志。

说明时,采用何种顺序,不仅有讲究,而且还显示出相应的标志来。顺序不同,所用的语言标志也就不一样,也就是说,顺序与标志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顺序,会有相应的标志与之配合,具体表现在:

①时间顺序。这种顺序有时间词语显示,有两种情况:一是时间名词,时间跨度大的说明文常用这种顺序,如说明我国社会的发展历史,或者是说明汉字的演变等;二是时间副词,时间跨度小的说明文多用这种顺序,如一会儿——不久——过了片刻——刹那间。

②空间顺序。这种顺序显示也有两种情况:一是踪迹转换动词过渡.如“走进大门——穿过两道圆拱——绕过北院——走**阶——来到大厅;二是视觉方位转移牵引。

如正前方——右边——左前方——后边。(3)程序顺序。这种顺序标志主要是由表示承接或序号类词语担当,前者如首先——接着——然后——再就是一最后;后者如首先——其次——再次——第四。

④逻辑顺序。这种顺序标志常常不够明显,但可以通过适当的形式加进一些标志。如加上“因为”或者‘‘所以’’,这是因果关系;再就是如上“最主要的",这是主次顺序,还就是加上“只要稍加分析",这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阅读时,如果抓住了这些标志.不仅会准确地看出顺序的种类,还可以加快答题速度。

3.明确顺序与结构的关系。

说明顺序与结构安排是密切相关的,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彼此关联,和谐相处,共同为说明内容服务。其间的关系主要有:

一是逻辑顺序常常采取“总~分~总”构式,或者是并列结构,因为这种顺序开头结尾往往总述,一般是“结果”,主体部部分往往是“原因",如果没有开头结尾总说性文字,各段之间多表现为并列关系,属于多种因果,多种主次的并列。例如,《大自然的语言》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几段之间就是并列关系,一段说明一个问题,也构成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二是时间和程序顺序多采用纵向构式,因为时间有先后发展,程序也有先后阶段,例如,《从甲害文到缩微图书》就是这种构式。

三是空间顺序一般采用横向构式,因为人的踪迹转换也好,视觉移动也好,都具有横向扫描的特点。例如游记性说明文即是如此。

4.分析顺序的说明意义。

说明顺序不同,显示出来的意义也不一样,时间顺序能使说明脉络清楚,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一目了然,符合客观实情,读者易于把握。空间顺序可以使读者了解各个局部及其相互关系,给人以完整的印象。程序顺序可以使读者了解和掌握生产或工作全过程,环节性和连续性很强。

逻辑顺序可以揭示事物的多功能和事理的多样性,有利于显示其间的联系和关系,使说明极为严密。这些顺序作用是就总体而言的,阅读时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如果我们有了这些知识,分析难度也会大大降低。

真题再现】一、2013河南。

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

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除了通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肌肉自身也会自觉启动记忆功能。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就拿弹钢琴来说,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都没有任何进展。

但是,如果你能从头开始,再弹一遍曲子,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所有人都可以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21世纪教育网。

④林丹之所以成为“超级丹”,不是因为他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而是因为他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给出反应。其实不难理解,当外界刺激出现时,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需要的时间较长,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木高手,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你也千万不要以为他会对你手下留情,因为身体的反应绝对要快过大脑, 当他后悔时,你可能已经被打残了。

“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⑤事实上,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也起源于大脑。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⑥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传感器”便会持续不断地将身体当前的空间位置反馈到我们的**神经系统当中,以便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动的信息。

⑦这一过程是从大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一条穿过**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动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是可以自动进行了。这些一次次经过的路径也就变成了所谓的肌肉记忆。

⑧从肌肉记忆的原理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构建肌肉记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动作重复的数量。在刚开始学习某种技能或运动项目时,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大脑来控制身体协调的,只有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才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内记忆。

肌肉记忆有个特点,那就是形成以后便很难忘记了,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那些动作,肌肉记忆也会潜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一旦需要使用就会被再次激活,其效率远比新学者的效率高得多。比如,专业的运动员即使中断训练长达20年,当其再次重新训练时,所需要的时间也比那些新手要短至少40%。

一般来说,记忆花费的时间长,遗忘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而肌肉记忆是在长期的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因此遗忘得慢也是理所当然喽。

(作者:李苗苗。有删改)

12.肌肉记忆为什么可以“不假思索”?(3分)

1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

14.下面这段文字介绍了一种利用肌肉记忆原理发明的新技术。如果你想用它为上文锦上添花,你会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还是结尾部分?为什么?(2分)

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名叫“移动**触觉”的技术,你只需要戴上一款特殊的无指手套,把手放在琴键上,这副手套通过蓝牙与-台笔记本或是手机连接,科学家设计的计算机程序会将音符转换成震动,并刺激手指移动到正确的位置上敲击琴键。而在这期间,你完全可以背英语单词或者看部新上映的电影。实验证明,这期间背诵单词的效率与正常情况下没有任何区别。

15.你和小明一起去游泳,他虽然学过,但已经好几年没下过水了,有些犹豫。请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鼓励他大胆游泳。(3分)

二、2013南宁

壮族“干栏”

壮族村寨依山傍水,多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干栏”(如下图)即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干栏”一次是壮语的音译,“干”是“上面”,“栏”是“房屋”,连起来就是“上面的房子”。其意与文献所记载的“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相符。

“干栏”的建造形式多样,因地制宜,一般分为全楼居住式、半楼居住式、地居式三类。全楼居住式多见于比较偏远的山区;半楼居住式常出现在丘陵、半山区;地居式多见平原地区。无论哪种居式,都分上层、下层和楼阁三个部分,在层与层之间用木梯连接,上下非常方便。

上层为居住层;下层架空,专门用来圈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楼阁在上层的顶部,多用来储存粮食。有的“干栏”还依居住层伸延,建成望楼、排楼、晒楼等,以增加使用面积。

至于“干栏”的建造原理,虽然古籍上没有专门的论述,但相关的文献也能让我们悟出其中的道理。《太平寰宇记》有曰:“构木为巢,以避瘴气。

”张华的《博物志》说:“南越巢居,避寒暑也。”更早的《韩非子》则载: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鸟兽虫蛇,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可见,“干栏”这种建筑形式是壮族先人为了应对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二创造出来的。

如同汉族地区的村庄一样,在悠久的历史中,壮族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干栏”居住群落。这些群落是按家族、宗族相对集中居住的需要来布局的,通常根据地势的特点顺势伸展,错落有致,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

例如:从山脚到山腰依次排列若干个“干栏”,前后用带顶棚的飞桥连接起来,这往往是一大家子几兄弟分别居住的院落,称为“串联式”;而如果只有两排“干栏”,中间留出通道,两端有围墙及院门,形成相对封闭的长方形院落,则透露出氏族社会的遗风,称为“并联式”;而“辐射式”则多见于较宽阔的山脚,常与“串联式”相结合,“干栏”自上而下展开辐射,中间留有石道,沿山坡直通家门。

在坡度较大的山脚,人们常将屋基垒成“梯田式”,每一级“梯田”横向排列出若干“干栏”,平行伸展,上一排屋基与下一排屋顶齐平,形成了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 根据《壮族通史》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