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大全

发布 2019-07-30 04:14:15 阅读 4170

地理基础知识总结。

1、天体及主要类型。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宇宙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按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2、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地球的质量适中(大气)、液态水。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纬度)2、海拔高度3、天气状况。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阳风(日冕)

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

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最大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昼夜长短分布:夏之日:北半球达昼达到最大值。越往北越长,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南半球昼达到最大值,越往南昼越长,北半球相反。

岩石圈厚度大于地壳厚度。

根据**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17km、地幔2900km、地核)

大气的受热过程(自己写出):

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1海平面上升2温度的变化3影响水循环的过程。

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河流的补给形式:地下水(最稳定)、大气降水(东部地区最主要)、冰川补给(西部地区)、季节性积雪(东北地区)、湖泊水

水循环的过程(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渔场(四大渔场,秘鲁渔场原因不同,其他原因相同)、航海、污染物的扩散。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水资源的丰歉程度:多年的平均径流量。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时间:夏秋多,冬春少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水资源对经济影响:数量影响经济规模,质量影响经济效益。

现在水资源利用出现的问题:数量,随人口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

质量,人类生产生活排污不断增多。

面对措施开源: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

节流:加强宣传教育,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内力作用能量**:放射元素衰变。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最主要)、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能量**:太阳辐射。 表现形式:

风化(岩石的破碎、根劈作用)、侵蚀(v和u型河流、风蚀蘑菇、海蚀柱、角峰和冰斗、黄土高原现在的地貌、喀斯特地貌)搬运、堆积(新月型沙丘、黄土高原、三角洲平原、河漫彈滩平原、洪积冲积平原、沙滩、冰期平原)

岩石圈:把地球分成了六大板块,而不是地壳。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运输方式(公路或铁路)线路的分布(河谷)、延伸方向(弯曲)

聚落的分布:越往河流下游城市越密集。原因:地形平坦利于基建、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理环境的六个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

相互作用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产生的新功能。

生产功能:光合作用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平衡功能:二氧化碳的吸收。

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

看此图要求:结合洋流图、气候类型图、和自然带,能准确的说出图中的地理信息。

画出图二中的七个气压低和六个风带。

第一节人口数量变化。

1. 决定性影响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 其他影响因素:人口基数。

二。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 构成指标和类型:

① 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类型: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增长缓慢。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增长迅速。(发展中国家)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增长缓慢。(发达国家)

第一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 人口的迁移。

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二战前,伴随地理大发现,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二战后,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内人口迁移特点:

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

政治、文化因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和宗教等。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1. 环境承载力:一般地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因素:

1 正相关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

2 反相关因素: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二。 人口合理容量。

1. 人口合理容量: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 估计值不确定。 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主要功能分区:

住宅区: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分化:中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

商业区:位置:市中心、干道两侧或街角路口。

形状:点状、条状。特殊形式:cbd中心商务区。特点:建筑物高大稠密。

工业区:运输量大 → 寻求交通便捷的地带 →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形成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等。

经济因素:① 距市中心远近② 交通便捷程度 ⑵ 社会因素 ⑶ 历史因素。

行政因素:如我国的经济开发区多是先建基础设施后招商引资。

付租水平:商业区变化最急剧,工业区变化最和缓。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等级划分标准:

超级大城市:人口1000万以上② 特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

大城市:人口50~100万④ 中等城市:人口20~50万。

小城市:人口20万以下⑥ 城镇型居民点:县城、建制镇、工矿区。

城市的服务范围: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彼此间间隔越大。

城市发展的条件:地形、资源、交通。

第三节城市化。

城市化的概念:城市人口增加,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所占比例增加(衡量城市化高低标准)。

城市化发展特点:

1、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2.发达国家起步早3.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城市化水平较低。

1.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合理的城市化:改善环境,提高生活水平。

2. 过快的城市化:环境质量下降。

3. 建设生态城市:节能建筑,绿色交通,与自然协调。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公转和自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 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 2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 昼夜更替 2 地方时 3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 行星 卫星 星云 流星 彗星。2.天体系统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