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浇开作文成功之花

发布 2019-08-02 14:55:55 阅读 4666

体验式”作文教学初探。

学校:洛阳四十五中学作者:蔡焕花**:138***

对于中学生写作文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我要毫无疑问的回答“体验最重要”,没有丰富的体验就是没有生活,就没有真正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好作文,下面我将就自己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关于“体验式”作文的体会,拿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 ) 体验与观察的区别。

体验与观察相比,虽然同样是直接经验的过程,但体验更具有主观情感参与的色彩。观察中的感觉是一种静观和认识,而体验则意味着体验者的情感参与到了对象的世界之中去。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口尝一尝。

”尝一尝 ” 就是一种亲身体验,写作要做到表达真情实感,就必须以真切的生活体验为基础。

哲学家狄尔泰认为: “体验是一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实在在那儿为我存在。 ”体验的基本含义有二:

“1. 所发生的事情还在进行着,某物发生时,恰好在场。经历总带有直接性,经历总自己的亲身活动,不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不是道听途说的,也不是推导和猜测出来的。

2. 经历意味着一种结果,意味着一种延续。我经历了的事情总是积淀在我的经验中,并影响着我对其他事情的经历。

”所以,体验具有个体性、亲历性和内在性的特点。

观察与体验的差异在于:观察是一种对观察对象的感知,对象与观察者只是感知者与感知对象的关系,体验是指体验者生活在对象所处的环境中,亲自感受进而认识对象和环境的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体验离不开观察,但它比观察更带有亲临性和情感性。

观察可以以旁观者或局外人的身份感知对象,获得关于对象的感性经验,而体验过程中的体验者,则是以当事人和参与者的身份,与体验对象构成一种直接的对象性关系。在这种对象性关系中,体验者必然经历一次情感或心理的变化,从而在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记忆。这意味着,观察经验来自外部的知觉活动,而体验记录的则是人的内在情感变化的经历。

体验作为生命的一种特殊经历,它体现了生命之间的体验经历的差异和情感世界的不同。一个孩子的心灵就是一个世界,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会成为某种深刻难忘的情感体验积淀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作文教学应该努力开启学生的心灵世界,创造表达内心情感体验的空间和条件,让他们真实地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使写作成为一种敞开心灵的自由表达。

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作文教学并没有给他们自由表达的机会,不能袒露内心世界的写作则无真情实感可言,这就是学生作文内容千篇一律、苍白无力、套话连篇的真正原因。

二)体验是个体生命的独特经历。

阿成在《闲聊 ——关于细节》一文讲到一个难忘的生活经历: “一次,我伯父到哈尔滨来,父亲不在家,母亲为他包了饺子,封建哪,母亲让我上桌陪客,一共四碗黑面的饺子。我兴奋极了,凶神似的老爹在家,我吓得连粗粮都吃不饱。

这可是个机会,我很快吃掉了一碗。当我正亢奋地进攻第二碗时,对面的伯父冷着脸,压低着声音说: ”这么能吃。

“我立刻放下筷子,悄悄地离开了桌子。后来,我成了作家。出差在外地,无意间看见了在街头一帮老人闲聊中的伯父。

我从他面前像陌生人似地走了过去。我伯父显然认出了我,惊讶地看着我从他面前走过去。我知道,这没什么。

我心里什么都懂,但我没控制住。 ”我在年轻的时候,曾处过一个女朋友。她曾跟我说过,她幻想有一天,我骑自行车驮着她。

她看到许多小伙子骑自行车驮着女友,她渴望自己也有那么一天。我现在都快老了,站在街头,偶尔看到有小伙子驮女友的场面,我就想起那件事。我不能再驮了。

但这个细节让我浮想联翩。 ”前一个例子说明童年的一次自尊心的伤害,给阿成带来对伯父永远的怨恨体验。后一个例子说明女朋友的愿望终究没能得到满足而给阿成留下永远的遗憾。

这些体验都变成可在心灵中的情感记忆,在一生的经历中可能只有一次,却让人永远难以忘记。所以,体验给生命留下的烙印要比观察经验更深刻持久,因为它更有切身性和独特性。

这种体验经历将作为永久的记忆刻在他的生命世界里,所谓的 “ 内在性 ” 指的正是体验给人留下的内在记忆的深刻性。从体验的对象来看,生命体验可分为以自我为对象与以他人为对象两种。以自我为对象的体验是指体验者在生命历程中体验自我生命的变化经历,这种体验是一种内在心灵历程的体验。

由于自我生命体验具有内隐和内在觉知的特点,如果这种体验不被表述出来,很难被别人感受到,所以,生命内在的自我体验潜藏在人的内心深处。

个体生命是一个时间的历程,生命只要是清醒地活着,他便每时每刻在体验着,体验着身边的世界,体验着别人,也内在地体验着自己情感世界的喜怒哀乐。时间改变着生命的同时,也生命不断增加着自己的重量。诗人海涅说:

“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和他一起生长,跟他一起死亡;在每一座墓碑下都埋葬着一整部世界史。 ”对于一个平常的人来说,生命的终结就意味着他的思想和经验过程的停止,因为他将自己生命历程中的一切都带进了坟墓。但是,对于一个杰出的艺术家来说,在他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他却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凝固在那些不朽的艺术作品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在那些不朽的艺术作品中,艺术家的生命得到了永恒。在时间的长河里,个体生命的每一次体验都是一种新的体验,这种体验的不可重复性恰恰证明了 “ 人不能两次涉入同一条河流 ” 的道理,因为时间改变了一切。时间的一去不返,生命过程的不可重复,便决定了独特的生命体验的难再。

这意味着,对于生命的历程而言,体验的亲历性使个体生命不断地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世界,它在时间的过程中累进叠加,从而构成生命体验的历史。生命在不断地变化,体验便永远是丰富、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仅仅是一种经历,如果仅仅是记写共同的经历,那么文章就无法表现出生命个体的独特性,譬如写运动会、经过对参加者来说都是大同小异的,所以文章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反思我们的写作教学,是否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让学生写的是一种现实生活中的经历过程,没能注意让学生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经历,把经历变成个人体验,变成写作的素材,因为融入个人情感的体验才真正具有个性的色彩。

所以,让学生重新 “ 反刍 ” 过去的经历,在头脑中完成二次经验的过程,这应该是作文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体验伴随情感的参与。

应该说,生命的存在与发展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现象,矛盾贯穿于生命的整个历程,而且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生命正是在多元矛盾的选择中留下自己的人生轨迹,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独特的人生体验给生命带来的变化往往是内在的,其变化的过程只有体验者自己清楚,因此,我们只能通过个体的行为,从个体与社会及群体的互动关系中,从创作的对象化活动中认识和把握生命的个性。

大家肯定读过卡夫卡的作品,一般认为卡夫卡的创作反映了资本只要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其实在我看来,卡夫卡的创作与他的生命体验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卡夫卡的童年生活是在父亲的阴影遮蔽下度过的。他的父亲独断专行、自以为是的人,对卡夫卡的精神伤害极深。小时候的卡夫卡瘦小体弱,无法反抗父亲的意愿。

夜里要求喝水,父亲却残暴将他扔到阳台上。到海边去游泳,父亲可以一下将不愿走出更衣室的卡夫卡扔到众目睽睽的海滩上。在家庭中,父亲要求卡夫卡不能在餐桌上说话,而他却可以大声地说话,他可以在餐桌旁剪指甲,可以把面包渣弄得满桌都是,而别人却无论如何不能这样。

这种暴虐而缺少公平的教育,使卡夫卡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怯懦、孤独和自卑,想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与人交往,宁愿孤独地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自卑情结作为他作品主人公的精神原型,使主人公具有了精神内质的共通性,即孤独、麻木、罪恶感,在外界的挤压下走投无路一事无成,成为主人公共同的精神特征和悲惨的命运。

对于卡夫卡来说,写作是对精神压抑的一种逃离行为,他宁愿变成动物,在地洞里寻找自身的安全。在他看来,人只有 “ 非人化 ” 才有获得安全的可能。所以,他宁愿变成一只甲虫,拒绝与人交流,在自我异化的封闭中以求心灵世界的自由。

卡夫卡的**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个案,根本原因在于卡夫卡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充满个性体验的独特世界。正因为个体生命的独特存在,才构成了独特创造的可能性基础。英国美学家戴维特珀在谈到科学发现与艺术创造的区别时,认为科学定律的产生是对存在的一种发现,而艺术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创造。

他说: “没有达芬奇,《蒙娜丽莎》将不存在,没有牛顿,机械运动定律照样存在;没有康拉德,《黑暗的心》将不存在,没有爱因斯坦,相对论照样存在。意思是科学定律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你不发现别人早晚能够发现并揭示出来,而文学艺术如果没有艺术家这个独特的个体生命的存在,就没有属于他个人的作品的产生。

后人可以超越或不同于他,但不能代替他。从发展的眼光看,科学技术可以不断改进提高,产品可以更新换代,文艺创作虽然也存在发展的轨迹,但生命之间的不可替代性,使属于个体生命的创作成为永久的独特存在。

在孩子的内心世界,有许多情感体验可以唤起他们写作的欲望,如:创伤记忆、缺失体验、爱的体验、遗憾和愧疚、自悲和压抑、悲伤与欢乐、孤独和寂寞,这些亲身的经历和体验,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内在动力。作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通过不断地诱导和激发,将他们的体验变成写作的素材。

总之,体验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根本,没有好的体验就没有成功的作文,座位中学教师更应该明白这一层,俯下身去,带领和指引学生重视体验,从体验中找灵感。

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