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初探

发布 2019-04-22 16:19:55 阅读 5902

为提高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我国不少思想家、政治家一方面提倡实行富民政策,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国家的力量,实行济贫措施,缩小贫富差异。) r) i% l) d( m6 j/ i. o3 ~3 y

孔子反对贫富分化,《论语季氏》载:“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意思是:“我听说有国有家的诸侯和大夫,不愁贫穷,而愁财富分配不均;不愁人民太少,而愁境内不安。如果财富分配均匀,就没有贫穷;境内和平了,就不会感到人少;境内平安了,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孔子已经看到,财富的不平均是引起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因而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注意采取措施调整各阶级、阶层间财富占有的不平衡。这种“均平”主张在中国福利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上不少思想家和政治家甚至农民起义领袖都受到了孔子“均平”思想的影响,并设计过不少济贫方案并加以推行。

6 ~"r4 m3 h; k; h" j2 《管子》中提出的“九惠之教”中有“老老”和“慈幼”两条。所谓“老老”,就是“凡国都皆有掌老,年七十以上,一子无征,三月有馈肉。八十以上,二子无征,月有馈肉。

九十以上,尽家无征,日有酒肉。死,上共棺椁。劝子弟精膳食,问所欲,求所嗜,此之为老老。

[4](《入国》)”根据书中解释,“老老”的措施包括:国家设有掌老官。老人年70以上,一子不服役,每3个月zf馈送一次肉食;年80以上,二子不服役,每月都要馈送肉食;年90以上,全家不服役,每天都要馈送肉食。

老人死后,zf要供给棺椁。平时劝导老人家里的子弟,要为老人精心**膳食。所谓“慈幼”,就是“凡国都皆有掌幼。

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有三幼者无妇征;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者又予之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此之谓慈幼。

[4](《入国》)”意思是:国家设有掌幼官。孩子多负担重的家庭,有3个小孩,妇女不服役;4个小孩,全家不服役;5个小孩,给保姆,发给两个人的口粮,孩子长到能做事以后停止发送。

# r9 c$ k: `# j1 \'b 其次,重视对鳏寡孤独家庭的照顾。孟子尤其注重对鳏、寡、孤、独等穷弱困苦之人的救济。

在为齐宣王解说周文王如何治理国家时他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2](《梁惠王上》)”鳏寡孤独属于社会上无依无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的社会弱者,需要他人给予帮助才能生存。在孟子看来,周文王实行“仁政”,对鳏寡孤独这四种社会上最穷苦无靠的人给予特殊照顾,才使得周王朝得人心,并奠定了周兴起的基础。

管子》中提出的“九惠之教”中有“恤孤”、“合独”都牵涉到对残缺型家庭的救助。所谓“恤孤”是指“凡国都皆有掌孤。士人死,子孤幼,无父母所养,不能自生者。

属之其乡党知识故人,养一孤者,一子无征;养二孤者,二子无征;养三孤者,尽家无征。掌孤数行问之,必知其食饮饥寒。[4](《入国》)”恤孤的措施主要有:

国家设有掌孤官。凡收养父母双亡又无亲戚收养的孤儿者,收养1个,一子不服役;收养2个,二子不服役;收养3个,全家免役。掌孤还要经常问候孤儿的生活情况。

所谓“合独”,就是“凡国都皆有掌媒。丈夫无妻曰鳏,妇人无夫曰寡。取鳏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室之,三年然后事之,此之谓合独。

”[4](《入国》)就是国家设掌媒官职,使鳏寡者再婚,给予田宅,帮助他(她)们建立家庭,3年内不承担国家徭役。为能及时对国中残缺型家庭成员进行救助,《管子问》篇中提到要对这些人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如“问死事之孤其未有田宅乎?问死事之寡其饩廪何如?

问**、寡妇、孤、寡、疾病者几何人?问乡之良家其所收者几何人矣?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

……问乡之贫人何族之别也?问宗子之收昆弟,以贫从昆弟者几何家?……问余子父母存不养而出离者几何人?

”在几千年之前,能设计出这样有关社会福利问题的详细问卷,实属不易。

4 n. g3 i+ gl8 d, y 孟子认为,对穷弱者进行救助,除依靠以国君为代表的国家政权外,还要依靠家族和乡里组织。孟子在描述井田制时特别强调“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2](《梁惠王上》)”这种观点在中国古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少思想家在探索解决社会危机时都曾借鉴孟子的这一主张。第三,重视救助残疾人。《管子》中“九惠之教”的“养疾”、“问疾”就涉及到对残疾人和病人的救助。

所谓“养疾”就是“凡国都皆有掌养疾,聋盲、喑哑、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此谓之养疾。[4](《入国》)”就是国家设养疾官,专门负责聋、盲、哑等不能自理的残疾人的生活,为残疾者治病,提供衣食,直至死亡。

所谓“问疾”就是“凡国都皆有掌病,士人有病者,掌病以上令问之,九十以上,日一问;八十以上,二日一问;七十以上,三日一问;众庶五日一问;疾甚者以告,上身问之,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此之谓问病。[4](《入国》)”就是国家设掌病一官,对老人及一般民众中的患病者给予问候,对于病危者,国君还要前往探视慰问。k* l1 {/j]7 [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社会工作价值观念的真谛,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是相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丰富源泉。我们要发掘传统文化和社会工作的内在联系,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丰富和发展社会工作理论,促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

1] 诸子集成论语[m].上海:上海书店,1986.

n" \8 l3 v$ m$ d[2] 诸子集成孟子[m].上海:上海书店,1986. "f, r& h/ a1 d2 j- d* j

3] 诸子集成墨子[m].上海:上海书店,1986. 0 p' r4 y5 \0 z/ m

4] 诸子集成管子[m]上海:上海书店,1986.

~.p0 i! b. x[5]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u" o+ b; z! v

6] 诸子集成晏子春秋[m].上海:上海书店,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