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

发布 2019-04-22 16:06:55 阅读 5132

徐道稳。

摘要: 社会工作是一门很重视价值的学科, 作为一种助人的活动, 其价值取向主要有尊重人的价值, 满足人的需要; 作为一种专业和职业, 其价值取向主要有个别化原则、接纳原则、民主自决原则、职业道德原则; 作为一种福利制度, 其价值取向主要有秩序、正义和效益。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价值;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490x (2002) 06 099 03

作者: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天津, 南开。

知识、价值和技巧是社会工作的支柱, 其中价值是社会工作的灵魂。随着社会工作在我国的蓬勃开展, 社会工作的价值教育也逐步受到重视。本文从作为助人的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工作和制度的社会工作三个方面论述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

作为助人活动的价值取向。

社会工作, 作为一种助人的活动, 其价值取向有尊重人的价值和满足人的需要两大类。

1. 尊重人的价值。

社会工作要尊重人的价值首先要认识人的价值。要正确认识人的价值问题, 应当区分以下两个范畴, 即人的价值本身和价值实现。人的价值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人对人的意义, 前一个“人”是客体, 后一个“人”是主体, 强调人的价值的社会关系性质和实践意义, 把人当作自身价值关系的主客体的统一; 二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 即某种意义上的人性本身。

就第一层含义而言, 人的价值是指人由于其自然和社会存在而具有的利用客体满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某种需要的能力。这里说的由“自然和社会存在”形成的能力, 既指由于人的自然存在使人具有的先天素质和禀赋, 也指人的社会存在, 主要是社会实践使人具有的能力。不同的人其自然和社会存在不同, 他们所具有的满足需要的能力也不同, 所以他们的价值也不相同。

社会工作承认人的价值有量的大小之分, 但无贵贱之别, 每个人都可以在他具有能力和条件的方面创造与他人处于同等地位的自己的价值。就第二层含义而言, 人的价值是指人自身的本质属性。这层含义的价值尤其要引起社会工作者的重视。

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帮助人们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和增强人们的福利, 尤其是要关注弱势人群如儿童、妇女、老人、残疾人、贫困人口的基本需求。如果用第一层含义的人的价值来衡量, 那么弱势群体的价值就会很小, 甚至没有, 但弱体群体的基本需求应当得到满足, 其自由和尊严应当得到尊重。根据人的价值的第一层含义, 价值是作为价值客体的人对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群) 的有用性。

因此, 人既是目的, 又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由于真实存的是个体的人, 所以, 就真实的个人价值而言, 人与人之间是互为手段, 互为目的的。这正是人的价值范畴与物的价值范畴的不同所在。

只承认人是目的, 否认人同时也是手段, 是根本不现实的、片面的, 因而也是荒谬的。社会工作不拒绝把人作为手段, 但是拒绝那种蔑视人、把人仅仅当作达到某种目的的“东西”的非人道主义态度。人的价值是最高的价值, 人是最有价值的存在。

因此, 尊重人、珍惜人、爱护人、相信和依靠人的无限创造力是社会工作的最**值取向。任何具有价值的人都要实现其价值, 价值实现的惟一途径是社会实践, 离开社会实践, 任何价值都不可能实现。社会实践是价值实现的基础和保证。

人是社会中的人, 任何价值的实现首先必须有一定的社会条件, 如果不具备起码的社会条件, 价值量再高的人, 其价值也无法实现。每个人的个人禀赋、社会地位和社会环境都会有所不同, 他们实现价值的途径和价值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和困难也会有所不同, 社会工作通过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等助人活动帮助人们排除价值实现过程中的障碍和困难, 形成实现自身价值的条件, 以达到尊重人的价值的目的。

2. 满足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与价值紧密相连。从社会工作的渊源(如伊利莎白济贫法、慈善组织协会、睦邻组织运动) 看, 似乎有更充分的理由认为, 满足人的需要只是社会工作的功能而已, 但随着法治国家的建立和人权思想的广泛传播, 满足人的需要已成为现代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从个体的角度看, 需要是指维持个体生存、延续种族和参加社会生活的客观条件在人脑中的反映,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欲求状态。

在哲学意义上, 人的需要则是指主体对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内在的自觉的指向。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 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 它是社会地生产出来的需要。

第二, 人的需要具有无限发展性和丰富性。第三, 人的需要具有积极能动性。这种积极能动性表现在“需要—实践”的不断发展过程之中。

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不断地创造出自己新的需要以及新的满足需要的方式。需要与实践相互作用, 相辅相成, 从而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现代社会, 人的需要的社会性决定了满足需要方式的社会性, 这与社会工作服务方式的社会性不谋而合; 人的需要的无限发展性和丰富性成就了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社会工作的无限生命力; 人的需要的积极能动性又为社会工作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同时为不断推动社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因此, 以满足人的需要作为基本价值取向是社会工作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一种专业的价值取向。

作为一门专业, 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主要是个别化原则、接纳原则、民主自决原则和职业道德原则。

1. 个别化原则。

个别化是一种分别逐一对待的方法, 把每个人看作是不同的实体, 给予不同的对待。个别化原则体现了社会工作对个人的尊重。个别化是社会工作的传统价值。

早在1819 年, 英国牧师查默斯在圣约翰教区任职时就创立了“程序指引”的救济理论。他认为人类道德上的缺陷如懒惰、酗酒、赌博等是致贫的真正原因, 而慈善救济只能解决经济上的暂时困难, 不能解决贫困者的根本问题, 反而损害了贫困者的自尊心、进取心和道德意识。于是他提出了了解、激励、自助的济贫准则, 强调对每个个案分别处理, 以提供适合求助者个别需要的适当救助。

个别化的价值原则有力地促进了个案工作的发展, 并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逐渐被社会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所接受。

2. 接纳原则。

接纳是指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案主。“接纳是一种容忍的了解, 包括接纳案主的优点和缺点、积极和消极的情绪、建设性和破坏性的态度及行为”。接纳意味着对案主的接受、相信和尊重, 但不是对案主的意愿、价值判断和主观要求全盘接受。

接纳原则对社会工作者特别是初涉社会工作的人来说, 有时是困难的, 甚至是痛苦的。因为社会工作的对象中很多属于弱势群体, 他们的处境有别于常人, 他们遇到的问题也是形形色色, 非常复杂。他们的生活方式、言谈举止、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心理特征等与社会工作者有很大的不同, 这就给接纳带来很大的困难。

因此, 接纳原则“也许是付诸实践的最困难的社会工作原则之一”。①

3. 民主自决原则。

民主自决就是社会工作的对象对面临的问题进行民主协商, 自我决定。社会工作应当承认和尊重案主有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利和需要。社会工作者对案主遇到的问题可以提出解决的方案或建议, 但不能越俎代庖, 取代案主的自决地位。

当然, 尊重案主的民主自决权并不意味着对案主的任何决定和选择都听之任之, 案主的自决必须有两个前提, 一是案主绝对清醒, 有自决的意志和能力; 二是自决的方向和后果对案主绝对无害。在这两个前提下,尊重案主的自决权, 就是尊重案主的自由人权。

4. 职业道德原则。

职业是专业的延伸, 职业道德就是专业的伦理规则,是指导社会工作者从事专业活动的行为准则。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为社会工作者制定了相应的守则, 它包括总则、职业道德、专业修养、工作规范四个部分。美国社会工作协会规定的社会工作伦理法典包括六个层面的内容, 即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举止; 社会工作者对当事人的伦理责任;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 社会工作者对雇主和雇用组织的伦理责任; 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 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伦理责任。

相比之下, 我们认为这六个层面的专业伦理更具有职业化的特点, 更符合行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国虽然有自己的国情, 职业道德的内容有自己的特点, 但职业道德的框架总体上也应围绕上述六个层面来展开。个别化原则、接纳原则和民主自决原则最初产生于社会个案工作, 但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 上述原则和职业道德原则被广泛运用于社会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中。

社会工作无论采取什么形式, 其对象始终是人, 以人为本的方向不会改变, 所以上述原则在各种形式的社会工作中都是适用的, 这充分表现在各种社会工作的原则和技巧中, 表现在社会工作者承担的角色中。

作为一种制度的价值取向。

制度的价值取向是指制度的内容同人们共同生活需要之间的一种关系, 它反映人们对一定制度在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的预期。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制。

度, 其基本价值取向主要有秩序、正义、效益三种原则。

1. 秩序原则。

秩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群体内和群体间存在利益的差异和冲突, 所以社会生活必须要有秩序, 没有秩序就会出现“每个人对于他人都是狼”的自然状态, 就不可避免地形成弱肉强食、人人自危的局面。秩序不仅是人类生存的条件, 也是人类发展的要求。

正如博登海默所言: “凡是在人类建立了政治或社会组织单位的地方, 他们都曾力图防止出现不可控制的现象, 也曾试图确立某种适于生存的秩序形式。这种要求确立社会。

生活有序模式的倾向, 决不是人类所作的一种任意专断的或违背自然的努力。”②秩序是制度性社会工作的基础价值, 是连接其他价值的中介, 社会工作的其他所有价值都是以秩序价值作为基础, 并建立在秩序价值的实现上。秩序是社会工作的基础价值, 但不是惟一的价值。

社会工作追求秩序又不满足于秩序, 才能获得真正的秩序并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全部价值。秩序还是制度性社会工作的传统价值。16 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同时又使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镇。

为阻止劳动力流动, 稳定社会秩序, 消除失业、流浪和贫困现象, 英国**于1601 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19 世纪下半叶, 德国首相俾斯麦为实现政治统一, 稳定社会秩序, 于1883 年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 社会保险制度开始确立。从《伊丽莎白济贫法》到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都说明了秩序是制度性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追求。

谈到秩序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法律, 因为秩序也是法律的价值追求, 但法律的秩序价值与社会工作的秩序价值有所不同, 前者是依靠以国家为后盾的强制手段来实现,后者则依靠提供各种服务以满足人的需要来实现。秩序是法律的直接追求, 法律由立法者创立, 且一旦创立其首要的追求就是秩序; 社会工作既有官方支持也有民间发起,两者的秩序目标不完全相同, 而且社会工作更愿意在一定的秩序中追求自己的其他价值。

2. 正义原则。

秩序关注的是社会结构的和谐稳定, 要求人们实施符合规则的行为模式。秩序所涉及的是社会生活的形式而非社会生活的实质, 正义关注的是制度性安排的内容。正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但迄今为止, 各种类型的社会都不同程度地偏离正义的目标。

封建制度给安全以突出的地位, 降低了自由平等的重要性; 资本主义将增进自由作为首要任务, 但走向极端; 社会主义社会的目的是要平等满足人们的需要。但在现阶段, 由于全社会范围内集团性、结构性利益矛盾仍然存在, 人类劳动产品的有限性与人们需要的无限性的矛盾更不会在短期内被消除, 因此,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偏离正义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工作承认分配差异和地位差异的既定事实, 但强调分配的原则必须是公正的, 形成地位差异的原因必须是合理的, 由此产生了对正义社会关系的需要与追求。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制度致力于减少乃至消除社会分配领域中的身份差别, 实现社会平等, 正是对上述偏离的有效矫正和对人类正义的有力匡扶。当然, 正义亦是法律的价值追求。但与法律不同的是, 社会工作追求的正义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分配正义,它不会也无力顾及矫正正义; 另外, 社会工作的民间性使其隐含着“至善”的道德品性。

社会工作对分配正义的不懈追求和其自身的道德品性将使人类的未来更加美好, 正如夏学銮先生所说: “没有正义的财富是强盗的财富, 没有文化的文明是愚昧的文明, 没有人文精神的高科技是野蛮的高科技, 社会工作就是使我们人类社会充满正义, 充满文化和充满人文精神的一面旗帜。”③

3. 效益原则。

社会工作的效益价值是指社会工作能够使社会或人们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 以满足人们的效益需要。效益价值包括资源利用上的效益价值和资源分配上的效益价值。社会工作通过影响社会政策作用于社会资源的分配, 以提高社会资源的效益。

社会工作的效益价值表现为经济效益的间接增加和社会效益的直接获得。社会资源的种类很多, 其中包括权利、义务、政策、信息和机会等,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能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 更重要的是社会行政工作对这些资源在宏观上进行统筹管理, 在微观上进行具体配置, 大大提高了社会工作的服务效率。可见, 保证社会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和平等性是社会工作的目的, 使有限的社会资源产生更多的效益也是社会工作的追求。

为了使社会资源分配平等公正和具有最大效益, 社会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调节机制和制度保障。社会工作的效益价值还表现在作为社会福利制度其本身必须是有效率的, 为了面子工程或某种宣传效果而不顾成本、不讲效率的做法为社会工作的价值所不容。

社会工作与我的价值观

二 从有色眼镜到一视同仁的改变。以前,会将乞丐看做社会的一个异类,是一个可以加以完全无视的群体。现在觉得,每一个流浪乞丐,作为脆弱群体的一员,他 她 首先是个人,然后再是个乞丐。所以乞丐理应享受最基本的人权,得到必须的尊重和生活保障。我们往往在看待他 她 们时,会强加上我们自己已形成的价值观,觉得其...

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价值取向

学号 200810197536 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班级 08艺术设计五班。姓名 张叶。指导教师 夏瑾。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现在的大学生可谓是 无奇不有,各式各样 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生的思想比时代进步的更快,更速度。作为新世界的大学生,学习的结果一般来说只有这几个 追求功利,金钱和爱情,...

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内容摘要亲子冲突既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涉及家庭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久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从社会工作的视角考察亲子冲突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工作价值观 亲职角色价值观 自主性人格价值观以及双赢人际沟通的价值观。在进行亲子冲突案例分析的基础上,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实践问题。关键词亲...

社会工作实务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十章老年社会工作第三节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一 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包括健康服务和与健康照顾有关的服务。前者是为老年人提供的与身心健康直接有关的 预防等方面的服务 后者是为老年人提供的与身心健康间接相关的生活照料 家务助理 出行协助 事务管理等方面的服务。二 认知与情绪问题的处理抑郁症 痴呆症 谵妄...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观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价值观和专业伦理。第一节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作为未来的社会工作者,同学们要思考如下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关心改善人们的社会功能?为什么我们不坚持 适者生存 的原则?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我们需要检查一下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以及背后的哲学。社会工作和哲学的关系。社工与哲学密切相...

中级社会工作实务之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一,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特点 一 服务对象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三 救助服务规范的专业性和政策性。二,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一 贫困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1,社会结构调整层面上的社会工作 1 参与贫困救助制度的设计,修订与实施 2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初探

为提高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我国不少思想家 政治家一方面提倡实行富民政策,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国家的力量,实行济贫措施,缩小贫富差异。r i l d m6 j i.o3 3 y 孔子反对贫富分化,论语季氏 载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

老年社会工作

老龄化 人类个人的个体老龄化和人类整个人口的群体老龄化。老龄化的特点 1.生育率迅速下降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这是与我国限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密不可分。2,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年龄结构的 期并存。3.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较快。4,基数大,即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快。5,高龄化率高,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