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合纲要版简化版

发布 2019-05-31 04:42:15 阅读 8482

社会学概论复习纲要版简化版(郑杭生版本)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地位。

1)研究对象:把社会当做整体,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基本问题,研究社会的构成和运行方式的综合性学科。

2)学科地位:历经—总和,综合、普遍、平等、共通说。

一般:历史唯物论这样的哲学科学;

特殊:社会学、历史学这样的综合学科;

个别: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等专门社会学科。

2、社会学的功能与由来。

功能:描述功能、解释功能、**功能、规范功能、社会批评功能、教育功能。

1) 认识和改造社会(理性—科学功能)

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

a、社会学的描述功能(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要依据)、

解释功能(感性-理性,告诉人们“为什么”)、

**功能(提示将来可能发生的社会事件或可能呈现的社会状态)

b、规范功能(按照一定标准对社会进行设计为社会提供蓝图使社会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

社会批评、教育功能(提供社会学视角、社会学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②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

a、帮助人们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b、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2)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人文—价值功能)

构建和谐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其实就是最大限度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到最低限度;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过程)

3)构建和谐社会。

3、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1)社会唯实论:社会是真实存在的,是有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不是简单的个人的集合。

代表人物:涂尔干(法)的《自杀论》,实证主义路线。

其方**特点是:坚持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反对还原论。他认为社会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主张建立一种多层次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加强他的调节功能。

在《论自杀》中将自杀分为:利己式、利他式、宿命式和越轨式。认为自杀与群体联系的强弱有关。

2)社会唯名论:社会是代表具有相同特点的许多人的名称,是非实体,只有个人是真实存在的。

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反实证主义路线,吉登斯。

方**方面:韦伯倾向于个体主义,即主张对特定社会行动或社会现象背后的个人动机或隐藏的意义加以理解,与实证主义方**形成鲜明对照。

他把社会行动区分为四种类型:①目标合理的行动

价值合理的行动。

激情的行动

传统的行动。

4、加芬克尔的“本土方**”(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方法)

创立于2c60s,又称“俗民方**”。是分析人们在日常社会相互作用中所遵循的全部规则的社会学方法。

他认为:一个群体中的成员间所有普遍的社会相互作用均由某些民间的规则所支配。即人们之间的互相理解不仅基于当事人说出来的东西,而且根据大量谈话中未提到的因素。

本土方**者认为社会互动是由形**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所决定的。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本土论的“无背景试验” —学生称父亲为“先生”】

其实任何一个互动过程中都存在一些背景知识,互动双方都必须了解。否则无法沟通。

5、社会分层的含义、帕累托的精英循环。

(1)社会分层含义:依据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

(2)帕雷托的精英循环理论:

基本条件:保持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使执政层的力量、才干平均值高于执政层。

基本过程:非执政层中的精英人物上升为执政层中,执政层中庸才下降到非执政层中。

基本意义:就在于更新上层成员,补充和提高执政阶层所必备的管理能力。

→这样才能使执政层的才干平均值高于非执政层→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使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不平等性从僵化向流动转变。】

社会稳定的关键:保持路线的畅通。

6、社会化的含义(广义、狭义)、类型、主体与基本内容。

1)社会化的含义:

狭义: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以少年儿童为对象。

广义: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是指:

个体在与社会的互东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的长期过程。

2)社会化类型: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

人生必经的:基本社会化;不一定经过的:再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基本社会化或者一级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将来要做电视台电台记者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

发展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或者二级社会化,岗前培训)、

再社会化(下岗职工再就业、犯罪改造)、

逆向社会化(如父母与我们之间的)。

3)社会化的主体: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到一系列人、群体和机构,其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学习生活技能、促进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培养社会角色、内化价值观念。

7、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1)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2)自我意识的三个阶段。

我们所想象的自我在别人面前的形象。

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的这种形象的评价。

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产生某种自我感觉。

3)库利非常形象的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8、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1)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形成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

2)自我意识分为:主我、客我。

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

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主我”、“客我”是相互建构的。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

3)认为社会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博弈阶段。

4)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只能扮演有限的、特定的角色到能够扮演普通的“一般化他人”的角色的过程。

9、社会角色的含义、类型;角色冲突的类型。

1)社会角色的含义:一般认为,社会角色是在社会中形成的与人们的某种身份、地位相符合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2)社会角色的类型分为:

自致角色和先赋角色。(获得角色的方式)

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社会角色规范化程度)

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社会角色追求目标)

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3)角色冲突的类型。

a角色间的冲突: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由于利益上的对立、期望的差别以及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领导与群众,服务员与顾客、婆媳间)

b角色内的冲突包括:

一人承担多种职责难以胜任(角色紧张)

一个人所承担的几种角色,行为规范上的不相容(忠义不能两全)

c有时在单一的角色内部,也会发生冲突。

10、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泛性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由三部分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1)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受本能驱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由于本我的各种需要在现实中不可能立即和全部满足,个体必须接受现实的限制,学会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

于是,这服从现实的一部分从本我中分离出来,成为自我。自我在本我、超我和现实环境之间起着居间调解作用。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它是个体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后逐渐形成的,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在整个人格结构中居于贯之地位,对人格的其他部分进行审查和监控。

超我遵循完美原则。

在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数以潜意识层次。

后者长期处于前者的压抑控制下,处于无意识状态。

在人格发展过程中:三者如能和谐一致,那么人格发展过程将会是正常的;

三者失衡或长期冲突,人格发育将非常困难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11、社会制度的类型(典型);

本源制度(经济制度和家庭制度)

派生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宗教制度)

12、社会制度的构成(规范要素:如正式与非正式规范)

社会规范体系(成文的规范和不成文的规范)、

权威与地位结构—组织要素、

价值观念要素、

设备设施要素。

13、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1.文化现象是与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文明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高度才有的,可以说文明是较高程度的文化。

2.文明是个带有价值判断的褒义词,表示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而文化是一个中性词,不带有价值判断,无所谓好坏。

2)联系: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的进步有赖于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必然促进文明的进步。

14、文化的区分:

1)主文化和亚文化;

主文化:又叫主流文化,是在特定的社会领域中占主导地位,被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指在文化体系中次要位置的文化,一般指某一地区色彩或者群体色彩的文化。

主文化和亚文化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主文化vs反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

否定有发展前途的优秀文化的反文化,有害于社会。反之则有利于社会。)

15、文化的构成要素。

文化包括象征体系、价值观念,规范体系和物质文明四个基本构成要素。

1)象征符号①语言②物质象征符号③姿态和行动

2)价值观念。

①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生育方面)

②不同文化间既存在差异又有相通之处。

③在文化熏陶下,代代相传。

④文化价值观与社会成员的行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价值观与态度行动,谁是本原)

3)规范体系(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非正式规范主要有:社会习俗、民风民德、乡规民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