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总结

发布 2019-07-09 01:09:55 阅读 5015

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构成。

中子n(不带电荷同位素 (核素)

原子核质量数(a=n+z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z(带正电荷) →核电荷数元素 → 元素符号。

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元素的决定原子呈电中性。

电子数(z个)

化学性质及最高正价和族序数。

体积小,运动速率高(近光速),无固定轨道。

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电子云(比喻) 小黑点的意义、小黑点密度的意义。

排布规律 → 电子层数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表示方法 →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2、三个基本关系。

1)数量关系: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原子中)

2)电性关系:

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或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阴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或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3)质量关系:质量数 = 质子数 + 中子数。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三相对原子质量。

定义:以12c原子质量的1/12(约1.66×10-27kg)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其国际单位制(si)单位为1,符号为1(单位1一般不写)

原子质量:指原子的真实质量,也称绝对质量,是通过精密的实验测得的。

如:一个氯原子的m(35cl)=5.81×10-26kg。

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各核素的质量与12c的质量的1/12的比值。一种元素有几种同位素,就应有几种不同的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诸量如35cl为34.

969,37cl为36.966。

原子比较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是对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近似整数值,数值上与该质量。

核素的质量数相等。如:35cl为35,37cl为37。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该元素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如:ar(cl)=ar(35cl)×a% +ar(37cl)×b%

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用元素同位素的质量数代替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原子个数百分比的乘积之和。

注意 ①、核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通常可以用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代替元素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必要的计算。

四微粒半径的大小比较和10电子、18电子微粒。

1.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

2.10电子的微粒:

1)分子: ne、ch4、nh3、h2o、hf ;

2)离子: na+、mg2+、al3+、nh4+、nh2-、h3o+、oh-、o2-、f- 。

3.18电子的微粒:2.(1)

1)分子: ar、sih4、ph3、h2s、hcl、ch3ch3、n2h4、h2o2、f2、ch3oh、ch3f 等;

2)离子: s2-、cl-、k+、ca2+、hs- 。

特别提醒]:

记忆10电子微粒的方法:首先找出10电子的原子(单原子分子)ne,然后向前寻找非金属元素对应的氢化物:ch4~hf,向后寻找金属形成的阳离子:

na+~al3+。在氢化物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h+,可构成一系列的离子。

记忆18电子的微粒方法:首先找出18电子的原子(单原子分子)ar,然后向前寻找非金属元素对应的氢化物:sih4~hcl,向后寻找金属形成的阳离子:

k+~ca2+。在氢化物的基础上减少h+,可构成一系列的离子。还有部分18电子的分子可通过10电子的氢化物分析得到,10电子的氢化物分子去掉一个h得到9电子的基团:

—ch3、—nh2、—oh、—f,这些基团两两结合可形成18电子的分子。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特别提醒: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中各族的排列顺序,结合惰性气体的原子序数,我们可以推断任意一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记住各周期元素数目,我们可以快速确定惰性气体的原子序数。

各周期元素数目依次为(如果第七周期排满),则惰性气体原子序数依次为+32=108。

二元素周期律。

特别提醒。作为元素周期律知识的考查,在解题中我们应尽量把它们体现在元素周期表中进行理解。如xm+、ym-、z(m+1)+、w(m+1)-四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排布,要考查四种元素的有关性质,比如原子序数大小、原子半径大小、离子半径大小、单质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等,我们首先可以确定出元素的相对位置为,则问题容易解决。

三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和规律

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进行判断。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元素周期表中最活泼的金属是fr,天然存在的最活泼的金属是cs;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是f。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元素周期表左边为活泼的金属元素,右边为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中间的第via、va族则是从非金属元素过渡到金属元素的完整的族,它们的同族相似性甚少,但具有十分明显的递变性。

2.根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判断。

1)金属性强弱判断原则。

根据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的难易程度来判断:

一般地,能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比不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元素的强,与冷水反应产生氢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比只能与热水反应产生氢气的金属元素的强。

根据元素的最**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来判断:

一般地,元素的最**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对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根据置换反应进行的方向来判断:一般是“强”置换“弱”。

根据金属元素的单质的还原性(或离子的氧化性)来判断:

一般情况下,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则对应的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弱,金属元素的金属性也就越弱。

根据原电池的正、负极及金属腐蚀的难易程度来判断:一般地,负极为金属性强的元素的单质,容易腐蚀。

2)非金属性强弱判断原则。

根据单质与h2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剧烈程度或生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来判断:

一般地,单质与h2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越容易,或反应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则对应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根据元素最**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判断:

一般地,元素的最**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对应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根据置换反应进行的方向来判断:一般是“强”置换“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