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解剖析得真知

发布 2019-07-24 09:47:15 阅读 4179

5.2简单的线性规划。

一、知识导学。

1. 目标函数: p是一个含有两个变量 x 和y 的函数,称为目标函数.

2.可行域:约束条件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称为可行域。

3. 整点:坐标为整数的点叫做整点.

4.线性规划问题:求线性目标函数**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通常称为线性规划问题.只含有两个变量的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可用**法来解决.

5. 整数线性规划:要求量取整数的线性规划称为整数线性规划.

二、疑难知识导析。

线性规划是一门研究如何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最优地完成科学研究、工业设计、经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专门学科。主要在以下两类问题中得到应用:一是在人力、物力、财务等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如何使用它们来完成最多的任务;二是给一项任务,如何合理安排和规划,能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来完成该项任务。

1.对于不含边界的区域,要将边界画成虚线.

2.确定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有多种方法,常用的一种方法是“选点法”:任选一个不在直线上的点,检验它的坐标是否满足所给的不等式,若适合,则该点所在的一侧即为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否则,直线的另一侧为所求的平面区域.若直线不过原点,通常选择原点代入检验.

3. 平移直线 y=kx +时,直线必须经过可行域.

4.对于有实际背景的线性规划问题,可行域通常是位于第一象限内的一个凸多边形区域,此时变动直线的最佳位置一般通过这个凸多边形的顶点.

5.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就是求线性目标函数**性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无论此类题目是以什么实际问题提出,其求解的格式与步骤是不变的:(1)寻找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2)由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做出可行域;(3)在可行域内求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三、经典例题导讲。

例1] .画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错解:如图(1)所示阴影部分即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错因一是实虚线不清,二是部分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弄错了。

正解:如图(2)所示阴影部分即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例2] 已知1x-y2,且2x+y4,求4x-2y的范围。

错解:由于 1x-y2 ①,2x+y4 ②,得32x6 ③

×(-1)+②得:02y3 ④.

×2+④×1)得。 34x-2y12

错因:可行域范围扩大了。

正解:线性约束条件是:

令z=4x-2y,画出可行域如图所示,由得a点坐标(1.5,0.5)此时z=4×1.5-2×0.5=5.

由得b点坐标(3,1)此时z=4×3-2×1=10.

54x-2y10

[例3] 已知,求x2+y2的最值。

错解: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所示abc的内部(包括边界),令z= x2+y2

由得a点坐标(4,1),此时z=x2+y2=42+12=17,由得b点坐标(-1,-6),此时z=x2+y2=(-1)2+(-6)2=37,由得c点坐标(-3,2),此时z=x2+y2=(-3)2+22=13,当时x2+y2取得最大值37,当时x2+y2取得最小值13.

错因:误将求可行域内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的平方的最值误认为是求三点a、b、c到原点的距离的平方的最值。

正解: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所示abc的内部(包括边界),令z= x2+y2,则z即为点(x,y)到原点的距离的平方。

由得a点坐标(4,1),此时z=x2+y2=42+12=17,由得b点坐标(-1,-6),此时z=x2+y2=(-1)2+(-6)2=37,由得c点坐标(-3,2),此时z=x2+y2=(-3)2+22=13,而在原点处,,此时z=x2+y2=02+02=0,当时x2+y2取得最大值37,当时x2+y2取得最小值0.

例4]某家具厂有方木料90m3,五合板600m2,准备加工成书桌和书橱**。已知生产每张书桌需要方木料0.1m3,五合板2m2,生产每个书橱需要方木料0.

2m3,五合板1m2,**一张书桌可获利润80元,**一个书橱可获利润120元。如果只安排生产书桌,可获利润多少?如果只安排生产书橱,可获利润多少?

怎样安排生产可使得利润最大?

分析: 数据分析列表。

设生产书桌x张,书橱y张,利润z元,则约束条件为。

目标函数z=80x+120y

作出上可行域:

作出一组平行直线2x+3y=t, 此直线经过点a(100,400)时,即合理安排生产,生产书桌100张,书橱400张,有最大利润为。

zmax=80×100+400×120=56000(元)

若只生产书桌,得0z=80×300=24000(元)

若只生产书橱,得0z=120×450=54000(元)

答:略。例5]某钢材厂要将两种大小不同的钢板截成a、b、c三种规格,每张钢板可同时截得三种规格小钢板的块数如下表:

每张钢板的面积,第一种为1m2,第二种为2 m2,今需要a、b、c三种规格的成品各块,请你们为该厂计划一下,应该分别截这两种钢板多少张,可以得到所需的三种规格成品,而且使所用钢板的面积最小?只用第一种钢板行吗?

解:设需要截第一种钢板x张,第二种钢板y张,所用钢板面积为z m2,则。

目标函数z=x+2y

作出可行域如图。

作一组平行直线x+2y=t,由。

可得交点,但点不是可行域内的整点,其附近的整点(4,8)或(6,7)可都使z有最小值,且zmin=4+2×8=20 或zmin=6+2×7=20

若只截第一种钢板,由上可知x≥27,所用钢板面积最少为z=27(m2);若只截第二种钢板,则y≥15,最少需要钢板面积z=2×15=30(m2).它们都比zmin大,因此都不行。

答:略。[例6]设,式中满足条件,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由引例可知:直线与所在直线平行,则由引例的解题过程知,当与所在直线重合时最大,此时满足条件的最优解有无数多个,当经过点时,对应最小,∴,

说明:1.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一般在可行域的顶点处取得;

2.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也可在可行域的边界上取得,即满足条件的最优解有无数多个。

四、典型习题导练。

1.画出不等式-+2y-4<0表示的平面区域。

2.画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3.求z=3x+5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使式中的x、y满足约束条件。

4.某工厂用两种不同原料均可生产同一产品,若采用甲种原料,每吨成本1000元,运费500元,可得产品90千克;若采用乙种原料,每吨成本为1500元,运费400元,可得产品100千克,如果每月原料的总成本不超过6000元,运费不超过2000元,那么此工厂每月最多可生产多少千克产品?

5.某工厂家具车间造a、b型两类桌子,每张桌子需木工和漆工两道工序完成。已知木工做一张a、b型桌子分别需要1小时和2小时,漆工油漆一张a、b型桌子分别需要3小时和1小时;又知木工、漆工每天工作分别不得超过8小时和9小时,而工厂造一张a、b型桌子分别获利润2千元和3千元,试问工厂每天应生产a、b型桌子各多少张,才能获得利润最大?

6.(06年高考广东)在约束条件下,当时,目标函数。

的最大值的变化范围是。

a.[6,15b.[7,15]

c.[6,8d.[7,8]

5.3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一、知识导学。

1.比较法: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是两个实数大小顺序和运算性质的直接应用,比较法可分为差值比较法(简称为求差法)和商值比较法(简称为求商法).

1)差值比较法的理论依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a0a≥b0a≤b其一般步骤为:①作差:

考察不等式左右两边构成的差式,将其看作一个整体;②变形:把不等式两边的差进行变形,或变形为一个常数,或变形为若干个因式的积,或变形为一个或几个平方的和等等,其中变形是求差法的关键,配方和因式分解是经常使用的变形手段;③判断:根据已知条件与上述变形结果,判断不等式两边差的正负号,最后肯定所求证不等式成立的结论。

应用范围:当被证的不等式两端是多项式、分式或对数式时一般使用差值比较法。

2)商值比较法的理论依据是:“若a,br+,a1a≥b1a≤b其一般步骤为:①作商:

将左右两端作商;②变形:化简商式到最简形式;③判断商与1的大小关系,就是判定商大于1或小于1.应用范围:

当被证的不等式两端含有幂、指数式时,一般使用商值比较法。

2.综合法:利用已知事实(已知条件、重要不等式或已证明的不等式)作为基础,借助不等式的性质和有关定理,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推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其特点和思路是“由因导果”,从“已知”看“需知”,逐步推出“结论”.

即从已知a逐步推演不等式成立的必要条件从而得出结论b.

3.分析法:是指从需证的不等式出发,分析这个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进而转化为判定那个条件是否具备,其特点和思路是“执果索因”,即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

用分析法证明书写的模式是:为了证明命题b成立,只需证明命题b1为真,从而有…,这只需证明b2为真,从而又有…,…这只需证明a为真,而已知a为真,故b必为真。这种证题模式告诉我们,分析法证题是步步寻求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

4.反证法:有些不等式的证明,从正面证不好说清楚,可以从正难则反的角度考虑,即要证明不等式a>b先假设a≤b由题设及其它性质,推出矛盾,从而肯定a>b凡涉及到的证明不等式为否定命题、惟一性命题或含有“至多”、“至少”、“不存在”、“不可能”等词语时,可以考虑用反证法。

5.换元法:换元法是对一些结构比较复杂,变量较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不甚明了的不等式可引入一个或多个变量进行代换,以便简化原有的结构或实现某种转化与变通,给证明带来新的启迪和方法。

主要有两种换元形式。(1)三角代换法:多用于条件不等式的证明,当所给条件较复杂,一个变量不易用另一个变量表示,这时可考虑三角代换,将两个变量都有同一个参数表示。

此法如果运用恰当,可沟通三角与代数的联系,将复杂的代数问题转化为三角问题; (2)增量换元法:在对称式(任意交换两个字母,代数式不变)和给定字母顺序(如a>b等)的不等式,考虑用增量法进行换元,其目的是通过换元达到减元,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如a+b1,可以用a=1-t,或a=1/2+t,1/2-t进行换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