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笛师兄的自我访谈

发布 2019-08-06 03:51:55 阅读 7704

受访者的基本信息。

性别:男。户籍:北京。

学院:物理学院。

问:先问一下现在的状况吧。大二下学期是物理学院分方向的时候,也是要开始本科生科研的时候,计划出国的人也该着手准备了。在这些方面你的计划如何?

答:都没有。我计划转系。

问:哦,这样啊……你要转什么系?

答:哲学系。

问:你是哪个系的?

答:物理学院,你不是知道嘛。

问;哦,我以为我搞错了。好吧,看来我遇到了一个相当稀少的例子。嗯,我很兴奋。那让让我们从你还没进入北大的时候谈起吧。

你为什么选择北大物院?有没有参加过物理竞赛?

答:搞过竞赛,但没得过什么奖。当时的考虑不多,主要是对物理有一定兴趣。

当时对所有院系都不怎么了解,只是对相应学科有一个高中生正常的了解。知道北大的专业有哪些,考虑过的院系嘛,没有考虑过光华经济等(完全不想上),曾想上元培,但分数不够。

问:选择北大和物院是自己的决定吗?家长的意见如何?

答:都是自己做的决定。我的家长认为上北大有些冒险,不过我坚持,并且所做好了落榜的准备,他们最终就表示支持了。

问:你为什么坚持上北大呢?那时候想过选清华吗?

答:当时其实了解也很少,但不夸张的说,确实有一些不是算计出来的原因。当时大概以为北大有一种“精神的魅力”。清华以工科为主,我对那些完全不感兴趣,还是喜欢基础学科。

问:你选择专业有物质方面的考虑吗?

答:没有。问:那个时候你想过将来做什么工作吗?

答:没有系统的思考过,但比较希望做一个物理工作者。这一部分原因是自认为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问:来到学校以后,你对物理学院的最初了解与你之前的预期有什么不同吗?

答:最初的了解主要也就是来自老师的介绍。当时老师对我们说,物理学院出路宽。我听了觉得很好。之前我也听过类似的话,来之后听各位老师都这么说,心里觉得更有底了。

问:刚来到大学,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有没有觉得不适应?

答:有啊。大约一个学期都不太适应。

问:什么表现?

答:主要的表现是在学校不自在,不舒服。说一个一个细节吧,我家是北京的。那时候大约两三个星期就会回一次家,每次从家返回学校的时候,心里都有比较强烈的拒斥感。

问:那你觉得哪些因素使你觉得这样不自在?

答:主要是学业的问题吧。

物理学院大一上学期安排了四门专业课,每门每周四学时。物理学院的学生可以分成竞赛和高考两种**。我是高考进来的。

而竞赛进入的学生在部分科目上有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在大一学年表现的最为明显。周围同学在学业有明显的优势,这应该是让我觉得有压力和不自信感的主要因素吧。

问:哦,那这个时期,你用在学习的时间一定很多,你的学习状态如何?比如说,学习效率如何?学习时的心情如何?

答:是啊,除了在一个社团里做了一点事情以外,时间几乎都用在学习上了。

总的来讲,学习状态很不好。现在对当时做力学练习的状态还记忆犹新……很少能有得心应手的感觉。刚来的时候其实学习很不得法,但是自己不知道,直到期中考试成绩出来才意识到。

从那时起仿佛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因为考得差,所以自信心受挫;因为自信心受挫,所以学习动力不足;因为学习动力不足,而课程又难,放松不得,所以不得不硬着头皮学;硬着头皮学,其结果就是只知道把大量时间花在做题上,好像做的多才心安,可是却不知道学到了什么,因为做题也总是做不出来只好看答案。自信心严重受挫的时候反省意识也会严重缺位。

当时就知道把大把大把的时间花在做题上,却没有反省自己的学习状态。

总之,那个时候只想着学习很头疼,什么兴趣,什么理想基本上都钻不进我的脑袋里。

问:这样啊。那除了学业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别的因素与你感到不适应相关吗?

答:有吧。因为感到有压力又不自信,所以我把学业看得太重了。

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心太僵硬,好像每个人都是用学业表现定义的一样,你也可以想象,这样和别人交往,我怎么能不觉得身边缺少温暖和关爱?

问:那你和哪些人有来往呢?

答:主要局限是班级和寝室的同学。还加了一个社团,环境教育基地,好像不算社团,差不多啦,不过没什么影响。

问:师兄师姐呢?你没有来自一个高中的师兄师姐和同学吗?

答:没有。我们高中这几届只有我一个人考上北大……

问:那后来呢?你什么时候开始对学习和生活比较适应了?

答:大一下吧。大一下开学前和刚开学的时候,读到了费曼物理学讲义,也正好和那一学期的专业课程内容相应。读那本书让我觉得物理还是蛮有意思的。

问:只是偶然碰到这本书吗?

答:记不太清了。不过寒假的时候对大一上学期的状态做了一些思考,肯定觉得太不令人满意啦。寒假的时候曾经想预习一下下学期的课,不过没做起来,那本教材看不进去。

问:大一下你学习专业课状态怎么样呢?

答:好多了吧。既有了兴趣,有提前有了些准备,因此有了些自由学习的空间。记得那时后不仅读专业的书,也看些与物理有关但与课程没关系的书,不如物理学家传记、演讲和科学哲学什么的。

问:你刚才提到大一上学期的学习方法很不对头,学习效果很差,那到了下学期,你采取了什么更好的方法吗?

答:这个问题我以前也想过,但没想出什么头绪。但是把两个阶段比较一下,就觉得状态大不相同,效果也大异。

但要说采用了什么非常有效的方法,却有找不出来。最重要的或许还是感到有趣了,这个有了,很多东西自然就有了。主动的学习和被动的学习是很不一样的。

问:是啊,看来差别是很大的。

嗯……现在,你已经决定要转系了。可是大一下学期也有过一次转系机会,那次你有没有考虑过?

答:没有,那个时候我对物理挺感兴趣的,完全没有这种考虑。

问:那这一学期你有没有加什么社团?人际交往的范围如何?

答:没有,上学期的那个也退掉了。交往的人和上学期差不多,交往圈都比较小。

问:那你有没有和物理学院的老师有接触?当然,我是说在大课以外。

答:有,物理学院有一个综合指导课,让学生和老师一对一聊天。我上学期没有选,这一学期选了,问了一些专业发展的问题,关于保研出国什么的,那个时候挺关心的,不过因为还比较远,也没有太主动去了解,就是有那么一个机会,就问一问。

问:好吧,我们这就谈到大二了。看起来,大二这一年你身上发生了挺大的变化。你觉得在许多影响因素中,最大的一个是什么?

答:这不用想。显然是加入耕读社。

问:当初为什么加入这个社团?

答:当初当然不会想到它会给我带来这么多变化。加的时候,考虑也比较少。

新学期新气象嘛,尤其是看到又一届新同学进入北大了,自己也想着在生活中产生点变化,加一个社团,参加一点课外活动吧。至于选择这个社团,肯定与以前对传统文化比较有兴趣有关。不过大一那一年基本上没有碰过。

问:你是通过什么渠道找到这个社团的?

答:因为想加一个社团,所以就自己在bbs上找。就这么找到的。

问:嗯。好吧。

下面我们来详细的谈一谈你的变化吧。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心态的转变需要解释,那就是大二刚开始的对你物理充满兴趣,对物理专业发展非常重视,那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使你到了大二下学期初,就决定从物理学院转到哲学系呢?

答:嗯,这个问题颇为困难,我自己曾思考过相关的问题,但从学术选择这个角度还没有,就让我尝试一下吧。

在大二上学期,我学习专业课是很积极的。近代物理是一门略具导论性的课程,介绍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课程要求不高,但我对这个题目很感兴趣,读了不少相关的书,既有学术性的,也有科普的和相关人物的传记。在这种阅读中,我进一步了解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

那时我科学史的认识,和社团里的一位师兄也有些关系。

在这样的关于学术态度的背景下,大二的寒假中我的思想的一般方面发生了一些比较重要的改变。我刚才说以前的思考主要是关于这些。从那时开始,我意识到,以前的一年半大学生活中,我明显缺失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思考维度。

而这个维度可以说是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新原人》和《新原道》给我开显出来的。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新原道》中冯友兰先生(在讲孔孟时)对义利的辨析,《新原人》开篇对人生意义的**等给我带来的心灵震撼。

问:那能不能请你清楚的讲一讲,这一缺失的维度到底是什么?

答:一种对超乎考试成绩、学业发展和就业前景的更高层次的关怀,一种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关怀。

不是说我以前不知道有这一层次的关怀,也不是我以前对此毫无兴趣乃至嗤之以鼻。而是说然而,在社团里经历的事情,认识的朋友和冯友兰先生清晰的阐述使我比较真切的感受到这些原来是与我有关的,不仅是说一说的事情。

问:哦,我似乎听懂了一点。那这些与我们前面正在讨论的那个转变有什么关系呢?

答:在我对物理有比较强烈的兴趣的情况下,只靠一些零星的阅读产生的对哲学兴趣,很难促使我有转系的决心乃至念头,我在大一下学期也零星的读过一些哲学书,也很有兴趣;而且那时候一个朋友经常和我说他的犹豫,他那时正在考虑转系的事情,但那个时候,这对我来说完全不是一个问题。

正是在这种关怀在我心里被唤醒并不断成长的情况下,我在大二一开始就做了一个相对于今天的决定稍显缓和的决定。那时我打算读完物理本科,然后去学科学哲学。北大的这个专业归于哲学系;它在招生简章中讲明了招收文科和理科的本科生。

问:这种关怀和这个决定间有什么关系呢?

答:这种影响是间接的。这种关怀的被唤醒增强了我的反省意识。

我把这种反省意识用到学业道路的选择上,就发现,原来我之前的做一个物理工作者的想法太受周围环境,父母的意见和自己的惯性的影响,并不是一个勇敢的批判的考察的产物。做一个物理工作者是顺理成章的,是不用什么选择的勇气的;其实,就是一种偷懒的做法。我更全面彻底的考察各方面的因素(而把未经检验的成见和惰性尽量排除在外),因而就很自然的作出了这个选择。

还有另外一个影响**,那就是科学的二阶研究诸学科给我带来的新认识。科学哲学,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等学科使我认识到科学在我们的社会中原来如此得被神圣化了,我们关于科学的太多认识原来是彻头彻尾的被灌输的偏见。比如说,像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现代社会的大科学,远远不是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纯粹的致力于追求真理。

科学共同体不比政治界或其他任何一个社会部分更为纯粹。再比如,科学使我们的环境和我们自身陷入了这样多的困境之中,可是在我们国家中,对科学的反省精神还是如此薄弱,主导一切的仍然是科学至上的习气。这些都使我相信,无论为了我自己还是为了这个社会,从事科学的二阶研究都比成为一个科学家更好。

问:你刚才讲到了在大一上学期以及后来的寒假里你渐渐有了一种对人生根本问题的关怀意识,也说了这种意识和你的转专业有什么关系。那在你的这一段心路历程中,耕读社的影响体现在什么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