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西部地区干旱沙漠化的根本原因

发布 2019-08-19 13:58:35 阅读 2006

土地沙漠化黄河是元凶。

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作为土地荒漠化的重灾区,我国西部存在着大量荒漠化的土地。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并非一朝一夕之故。无论是西北地区的沙漠化现象,还是西南地区的石漠化现象,都是在“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逐渐形成的。总的来说,西部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从社会方面来看, 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利用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西部开发的活动基本上没有停止,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有时出现高潮,有时停滞不前,有时甚至出现倒退的局面。

据国家林业局《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1999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67.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7.9%。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干旱沙化。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如此广阔的沙漠、戈壁是中国西部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西部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表现。

在茫茫沙漠和漫漫戈壁的周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随处可见,不少地方的耕地和草场已经完全沙化,情况相当严重。

从自然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存在着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条件。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在历史上,塔里木河两岸在汉、唐时期曾有不少规模较大的城镇,天然植被良好,农业发达,随着时间的流失,河流萎缩,水系变迁,从而导致大片土地荒漠化,昔日繁荣的城镇也相继沦为废墟。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楼兰、且末、精绝等地在汉代都是发达的农业区,后来均被沙漠吞没。

我们从以下资料中重新认识一下西部沙漠化的过程;

翻开历史典籍,我们在先秦、汉时期的文献中已可看到“流沙”的记载。不过,那时的“流沙”只有三处:一处是指敦煌以西的沙漠,即今新疆境内白龙堆沙漠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一处是居延海一带的流沙,即今内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还有一处是指阴山以北的沙漠,史书上称之为“大漠”。敦煌以西的沙漠位于丝绸之路沿线,当年张骞凿空、班超通西域、赵充国在西域屯田皆经过其地,故文献中对这一沙漠记载较多。

唐代前期,统万城周围地区仍是有名的“卧马草地”。其后毛乌素流沙不断南移。到唐代晚期,统万城一带已受到风沙的侵袭。

河西走廊地区自汉代设郡以来,人口不断增加,土地开发的规模日益扩大。经过长期的经营,到唐代显得相当富庶。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全市总面积3.12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围。

据史料记载,汉唐时期敦煌森林茂密,林草资源丰富,曾是藏豹卧虎之地,东、西、北湖及南北一带都有数百千米的胡杨林、红柳林和芦苇,祁连山雪水丰富,大小河流纵横,湖泊遍布。

历史上,罗布泊最大面积为2万平方公里,一个曾经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渐渐干涸,1972年底,彻底干涸。现在却成了没有一棵草没有一条溪的、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大荒漠。如今,这里已没有一滴水,昔日的碧波荡漾已荡然无存。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土地沙漠化的成因目前还没有统一,就目前社会上流行被公认的说法就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人类滥砍滥伐,开荒种地及过度放牧的结果,导致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土地干旱并出现了沙漠化。

本文不同意以上说法,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在东部,并非西部,人类的活动依然非常活跃,东部人们开垦利用土地资源的程度远比西部地区大得多,这里并不存在严重干旱这一类的问题,显然西部地区干旱并非人类活动的结果。东部地区现在依然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花红柳绿。

土地荒漠化是由荒漠化地区所在地理位置所决定,特点是地理位置高、距离海洋远。这一特性使海洋地区的潮湿空气很难渗透到这一地区,因此使这一地区干旱缺雨,同时,由于地理位置高,雨季来临时,雨水又很容易顺着河道流入海洋,致使这一地区中总含水量呈下降趋势,(这里包括空气当中的含水量和陆地上的含水量)。经过长时间的恶劣循环,使这一地区的水份不断减少,气候变得干旱少雨,土地干裂,植被消亡,土地出现荒漠化。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了水,青山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大地黯然失色。土地干旱荒漠化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缺水,只要有了水,青山可以披上绿装,大地上才可以出现生机。

在5000千年以前的中国西部地区,水系还很发达,罗布泊水面积也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有了水,大地上才有生机,因此才孕育了敦煌、古楼兰的繁荣文化。

历史上,罗布泊也曾湖水荡漾,驰骋几千平方公里,这里曾是一个庞大的水源储存库。它里面的水又是怎样消失的?我们在**某一地区为什么干旱时,必须知道这些水跑到**去了,衡量一个地区的干旱与否,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这个地区含水量的大小,如果这一地区水量丰富,气候则是湿晕多雨,反之则是炎热干旱。

罗布泊当年也曾是一片绿洲,湖水蒸发,使这里的气候湿晕多雨,雨水滋孕万物生长,这里充满了一片生机。

西部地区的干旱,很可能与黄河有关,它的位置在黄河流域的上游,这一地区所形成的雨水不可避免的要进入黄河流域,雨水会随着滚滚的黄河流入大海,致使西部地区的水资源每年呈下降趋势,罗布泊也因此而干枯。

罗布泊的干枯在历史上是注定的,是劫数。当然,人类利用罗布泊上游水系加速了罗布泊的干枯进程这也是事实,但这并不是导致罗布泊干枯的最终原因,要知道,塔里木河下游地区60年代开垦的45万亩良田仅存18万亩。两岸的胡杨林面积由686万亩减至150万亩,这都是因为严重缺水造成的。

如果没有人类的活动,罗布泊干枯可能要延迟七八年,但最终也逃脱不了干枯的噩运。

西部地区干旱、沙漠化的根本原因是由它所在的地理位置造成,它所在的地理位置高,不利于水的储存,距离海洋遥远,不利于海洋湿运气候的渗入,降雨量少,这就造成了这一地区总含水量呈下降的趋势。

水往低处流,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个小常识,正是这个小常识将我国西部地区变成了干旱区域。我们是否做一下这样的计算,假如西部地区在这五千年时间里共流失水份厚度为1米,这1米深的水包括空气当中的含水量、地表水及渗透水,面积以100万平方公里计算,在这5000千年的时间里共流失水份1万亿立方米,平均每年有2亿立方米的水资源丢失,这只是一个保守的计算,实际损失可能还要大。

在我国华北平原,虽然也是缺水地区,但是相比西部地区而言,每年的雨水量要丰富得多。就是这样,华北平原实际上现在也已经损失了大量的水。上世纪70年代,即改革开放前期,农业上为了战胜干旱,机器走向了农村,开始出现大规模使用地下水资源灌溉,提高了效率。

也就从这一刻开始,这一地区的水位每年呈下降趋势,原来的地下水位是1—2米,到目前为止,各地区地下水位下降的数量不等,如河北、山东等地区,水位下降深的在70米以上,浅的也超过10米,地下水位平均下降30米以上,在这40年间,失去的水资源在该地区地面可铺设约3米深的水。以上说明,在西部地区假设五千年的时间里,所流失水份,可以铺满整个西部地区达1米深的假设并不为过。

那这些水究竟上**去了?也只有一种解释,汇入东海,流入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是的,在过去的几千年的时间里,已有大量水资源源源不断流入东海,导致西部地区严重缺水,因此黄河才是西部地区干旱化的真正元凶。

在我们的脑海里是否已经形成了这样的理念,大河滚滚向东去,河水流入海洋,海洋里面的水蒸发形成水汽重新返回大陆,然后在形成降雨,雨水在流入河道,形成一个自然循环的过程。正是这个过程掩饰了自然界另一个秘密,西部地区干旱的秘密。从黄土高原源源不断流出的河水注入东海,是西部干旱的罪魁祸首。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现象,这个趋势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的。但海洋空气当中的水份渗入到内陆地区是要条件的,条件适宜,可渗入多一些,条件不适宜,海洋渗入到西部地区的水份要微乎其微,使这一地区流出的水量大于渗入的水量,气候呈干旱趋势。

西部地区气候变化可分为三种状态;

一;海洋地区潮湿空气向这一地区湿透的含水量大于河流流出量,这一地区则向湿运气候发展。

二;海洋地区潮湿空气向这一地区湿透的含水量等于河流流出量,这一地区的气候则保持原状。

三;海洋地区潮湿空气向这一地区湿透的含水量小于河流流出量,这一地区则向干旱气候发展。

很显然我国西部干旱地区属于第三种情况,这就是西部干旱的主要原因。海洋潮湿空气运动到内陆地区是通过空气流动进行的,而空气流动区域性很强,潮湿空气很难运动到西部地区,这也是西部地区干旱少雨的一个原因。

地球上的降水量以热带地区最多,温带地区较少,海洋降水多于陆地,沿海季风区多于大陆腹地。热带洋面终年温度高、湿度大,降雨天数多,常出现暴雨和特大暴雨,年雨量为200毫米。

我国年降水量海洋比陆地多,南部比北部多,东部比西部多,之所以形成这种形式,是因为海洋地区地表水充足,空气湿度大,雨水就多。而大陆西部地区没有地表水,气候变得干燥,降雨量就小,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有的地方不足100毫米。

海洋性气候对于大陆的直接渗透约为1000千米以内,在华北地区则不足500千米。打个比方,在热的海洋地区形成一个热带气旋,这个热带气旋可以在海洋地区驰骋几千公里,但是它一但进入大陆地区强度就会减弱并消失,这是由于大陆地区空气当中的含水量远不及海洋地区空气当中水含量高的缘故,这会给沿海一带带来丰富的强降水。但是海洋性气候对于我国西部地区不存在丝毫影响,而西部地区仅存的一些水资源还在日夜不停的向东流,这就是西部干旱缺水的主要原因。

一个地区如果水资源丰富,这里的降水量就多,反之降水量则越少,这是由于地面上的水能够及时向空中补充空气含水量的缘故,因此,这里的气候便显得湿晕。

我国西北高原干旱少雨是因为地理位置所致,但这种变化是通过历史表现出来,水往低处流,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这是趋势,中国西部干旱少雨、土地荒漠化仍将继续。

以往人们将土地荒漠化归咎于人类的滥砍滥伐,开荒种地及人类放牧等,这是一种偏见,砍伐森林是人们的需要,开荒种地也只是人们对土地的加强利用而已,利用水资源,只不过改变了水的用途,与这一地区总含水量的大小没有关系。况且,人类过度砍伐森林也是最近三四十年的事,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木材,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及现代化的伐木工具,使大片森林遭到砍伐。就砍伐量而言,它比历史如何一个时期的砍伐量都要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很显然这与西部地区干旱的历史进程不相符。

如果说西部地区干旱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东部沿海地区人口更为密集,活动更加频繁,但这里依然保持着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以上种种现象足以说明,西部干旱是自然条件所致,并非人类活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