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引进西方节日四辩总结陈词

发布 2019-06-12 14:24:15 阅读 4200

首先,非常感谢对方辩友精彩的辩论,但我还是不得不指出对方辩友在刚才的辩论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第一, 对方辩友认为中国人没有西方的文化背景、宗教背景、生活习惯,引入西方节日只会流于形式,就没有意义,也就不存在必要性。对此我方认为,首先,正是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存在文化背景的差异,所以我们才需要去了解对方,因为有差异就拒绝沟通,那又何谈文化交流文化融合呢。了解西方节日的形式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其意义,因为我们暂时还不够了解西方节日的背景而拒绝引入西方节日,是因噎废食的表现。

再者,举个例子难道对方辩友认为因为西医在中国没有文化背景那我们引进西医就没有意义吗?我想肯定不会,那么我方一辩在立论就已经指出引进西方节日有一系列的好处,而对方辩友却偏偏视而不见还在一味声称没有宗教背景而引进西方节日没有意义这无疑是在诡辩。

第二, 对方辩友认为西方节日的引进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造成冲击。我在此重申,引进不是替代,引进西方节日绝不意味着我们要忽视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的淡化与我国处在农耕文化在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的转型过程有关,也与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改变有关,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加之我们自身宣传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足则产生了传统文化淡化的现象。

所以对方辩友没有看清这一现象的历史原因和内在原因,错误的将责任归咎在西方节日上,实在是不够明智。

第三, 对方辩友提到我们过西方节日只是简单的吃喝玩乐,会徒增社会压力,助长人们浮躁的心态。对此,我们想说对方提到的我们不恰当的过节方式并不只是在过西方节日的时候才出现。吃麻了味觉,喝伤了身体,却吃不饱精神,喂不出情感,这种现象在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的体现恐怕更为明显,那我们是不是也要拒绝我们的传统节日呢?

当然不是,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改变我们过节的方式,改变我们的消费观念,而绝不是排斥文化的融合。

第四, 对方辩友在辩论过程中刻意夸大了“引进”的范围,我方需明确指出,我们所说的引进绝不是全盘接受,更不是设为国家法定假日。我们所谈的引进是辩证的引进,所谓辩证的引进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的引进,不卑不亢的引进,这也就会将引进西方节日所带来的弊降到最小,而将利增到最大,使之促进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如果我们连这样的引进都不认可的话,那我们如今所说的改革开放又能去向何处,而那个我们口中的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中国又能从何而来呢。

第五, 对方辩友穿西装打领带,在辩论过程中也说自己并不反对文化的交融,而却偏偏反对西方节日的引进。我方一再提出,节日作为世界民俗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二者血肉相连,不可分割。文化交流需要实质的载体,否则就会沦为空谈。

对方辩友任何想要硬生生的将西方节日与西方文化分开的想法都终将是徒劳的。

第六, 对方辩友也知道春节时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穿戴中国红,纽约的帝国大厦会被打扮的五彩缤纷,伦敦的牛津街上大红灯笼高高挂,却对西方节日输入持反对态度。现在很多人也像你们一样对他国文化输入忧心忡忡,而对我国文化输出夸夸奇谈,这其实是一种深深的文化自卑感。传统文化要保护,但是,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文化竞争的首要前提,就是平等与开放。

把西方节日视为“异端”,关闭大门不让自由欢乐的风吹进来,这样的自闭与自卑,这样的愚昧与封建,怎么能担当祖国复兴的大任呢。

文化就像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没有哪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靠守能守得住的。对民族文化最好的保护与传承,就是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外来文化、优秀的现代文化,进行文化的再创造。我们希望大家都能看到,西方节日的引进,同当今世界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有关,同我国的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有关,更同青年人吸收世界上先进文明成果的胸怀有关。

未来世界不是“文明冲突”的世界,而是不同文化更加开放,取长补短,和而不同的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我们,更需要以包容的心态、博大的胸襟引进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文化成果,为我所用,以丰富和发展我们悠久的中华文化。

就在今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开幕。时隔35年,改革开放再次迎来新起点。我们一再强调,中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可能关闭。改革开放永无止境,任何盲目阻止改革开放进程的行为都是错误的,任何不顺应全球一体化进程、妄图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的想法都无异于螳臂当车,都终将葬身于历史的滚滚洪流当中。海纳百川,成就巍巍中华五千年厚重文明,开放包容,更显泱泱大国积极进取之雄风。

前路并不平坦,但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我们相信,那个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自信的中国明天会更好。

四辩总结陈词

再次,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场所,学生在这里学习知识,学习品德,锻炼身体,力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是,一个学生的高尚品德不一定从一个品德高尚的老师学到的,它有可能是社会,家庭造成的影响。但是,那些学业有成的学生往往都会有学术高超的老师。业务水平高超的老师可以培育出数学家 家 美术家等,难道一个品德高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