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量词,出神入化

发布 2019-08-20 15:15:15 阅读 6432

妙用量词,出神入化。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对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许多作家为了找到那“唯一”的词语,不借殚精竭虑,反复推敲。

在他们的精心锤炼下,甚至是一般人不经意的量词,也会使文章熠熠生辉。

巧用量词,形神兼备。作家李元洛在散文《书院清池》中写道:“池的对称两角,却有两丛夏荷绣出几铢青钱、数枝碧玉和几盏荷花,那红花是碧水也浇不灭的火焰。

”描写荷花,不说“几朵”而说“几盏”,荷花与旧时的灯盏颇为形似,更重要的是,“盏”字又使人联想到灯光的亮丽,与“火焰”相映成趣,愈显出荷花的干娇百媚,光彩照人。作家刘心武在《一个微笑》中写道:“只要,只要,只要一个微笑。

/初春,硬土中一针绿草。”以针作草的量词,形象地描绘出绿草的尖细之状,更写出了绿草的勃勃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真可谓形神兼备。

巧用量词,情景交融。李元洛的《书院清池》:“和清池相映成趣的天籁和人籁,最好是几句鸟语,数行书声。

”不说“几声鸟叫”,但道“几句鸟语”,这栖于千年学府的鸟族似乎也深受浸染,在高吟诗篇。这就巧妙地把学府氛围和作家志趣所共有的“清雅”暗示出来,真乃应情应景,妥帖之至。明代散文大家张岱《湖心亭看雪》写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三两粒而已。”一般情况下,称人为“粒”于情理不通,可在此时却恰如其分:与广阔浩茫的西湖冰雪世界相比,人真如沧海一粟。

大小相形,以小衬大,营造出一种苍茫寥廓的氛围。“粒”的使用,可谓妙极。

巧用量词,寄寓褒贬。郭小川《秋歌》:“见鬼去吧,三分杂念,半斤气馁,一己声名;滚它的吧,市侩哲学,庸人习气,懦夫行径。

”“气馁”用“斤”来表示,风味独特,诗人连“半斤气馁”也容不得,表现了诗人藐视挫折的不屈斗志。著名作家老舍在《牺牲》中有一句:“美国博士几个子儿一枚?

”博士竟然论“枚”,作者对这种“洋博士”的鄙视、嘲讽也就溢于言表,量词的使用,堪称绝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