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身职业能力的养成

发布 2019-07-07 10:40:15 阅读 3384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在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当代大学生唯有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方可在人生的舞台上有崭露头角的机会,而如何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则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

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网上看到一个调查:

一次对205位北京市人文经济类综合性重点大学大学生的调查显示,62.2%的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2.8%的不明确,只有4.

9%的有明确的设计。

为了提高自己的自身职业能力,首先,我们先搞懂目标职业对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个人素质的要求。

专业知识技能并非只能通过正式专业教育才能获得。它的获取途径包括:学校课程课外培训、辅导班、资格认证考试专业会议、讲座或研讨会自学爱好、娱乐休闲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上岗培训。

可迁移技能,就是你所能做的事,也被称为通用技能,如教学、组织、设计、帮助等。通用职业技能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最能够依靠的技能。知识技能的运用都是在可迁移技能的基础上,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以下十项技能:

1) 自我管理能力。

2) 学习和适应能力。

3)解决问题能力。

4)创新能力。

5)团队工作能力。

6)语言表达能力。

7)信息处理能力。

8)人际交往能力。

9)系统化工作能力。

10)自我规划能。

个人素质的内涵很广,包含多个方面,包括学习能力、总结能力、学识经验、进取精神、社交能力、责任心、自我控制、成就动机、灵活性、创造性潜力、管理潜力、工作态度、诚实水平等等。关键是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要有过硬扎实基本功的真才实学。专业技能强、上进、好学、有职业操守; 真诚、敬业、守时; 有团队合作意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善于学习,积极主动解决困难的态度和能力; 良好组织能力和协调管理能力,等等。

职业能力包括九种:

1)一般智力:主要指学习能力,即获取、领会和理解外界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2)表达能力:以语言或文字方式有效地进行交流、表达的能力。

3)计算能力:准确而有目的地运用数字进行运算的能力。

4)空间感:凭思维想象几何形体和将简单三维物体表现为二维图象的能力。

5)形体知觉:觉察物体、图画或图形资料中有关细部的能力。

6)色觉:辨别颜色的能力。

7)手指灵活性:迅速、准确、灵活地运用手指完成既定操作的能力。

8)手臂灵活性:熟练、准确、稳定地运用手臂完成既定操作的能力。

9)动作协调性:根据视觉信息协调眼、手、足及身体其他部位,迅速、准确、协调地作出反应,完成既定操作的能力。

了解了目标职业对这些的要求,那么我们这些天之骄子该怎样去提高自己的自身职业能力呢?

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

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

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

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

他们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就业能力的根本。

大学生不仅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素质体现着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当代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直到达到胜利的彼岸。

正确的择业心态:提升就业能力的保证。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中在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的认识上,毕业生和企业的选择截然不同。毕业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认为“提高技能”和“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在企业界看来,首要的却是“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提高学生技能”反倒退居其次。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应当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

首先,要积极、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很多毕业生把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资源上,出现了求职“全家总动员”的现象;一些毕业生则期求依靠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的途径,因为能否胜任工作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说话。

其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中传统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压力,仍然把留在大城市、端上“铁饭碗”作为首要选择,也有不少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外企、合资企业等薪酬较高的职业,但很少有人选择西部和基层,这就使就业成了过“独木桥”。其实,很多岗位还是非常需要大学生的。

比如,近年来,一批新型适应非正规就业方式的职业正在不断涌现,自由演艺人员、软件开发人员、翻译人员、美工设计者和自由撰稿人等自由职业岗位在社会上走红,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见,只要大学生能转变观念、面对现实,就不难找到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

第三,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期,一些当代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据调查,我国2006年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2006年全国共有413万名高校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较去年增加22%。

这一增一减更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就业。

论大学生自身职业能力。

学号。姓名。系别。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谈谈你对大学生创业的理解

3 合作精神相对较弱。由于当下大学过于追求个性独特,追求个人主义,导致团队合作精神缺乏。然而对于大学生创业而言,是否具备团队合作和顾全大局的精神是促使创业成功的有一个关键所在,因此,在创业过程中要努力避免这个弊端。二 大声学创业应具备的素质。创业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因此对于大学生创业而言,必...

大学生职业规划书

职。业。生。涯。规。划。书。工商管理系。目录。1.引言。2.自我分析。2.1喜欢干什么 职业兴趣。2.2能够干什么 职业技能。2.3最看重什么 职业价值观。2.4适合干什么 个人特质。2.4.1自我剖析。2.4.2别人眼中的我。2.4.3测评得出的结果。2.5总结。3.环境分析。3.1职业前景分析。...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b.他人 家人 朋友 老师等 的期望和鼓励。c.获得高分,评上奖学金或拿到更多的证书。d.以后有好的前途,找到好的工作。e.其它。12.大多数情况下,我上课不专心是因为 多选题 a.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b.有学习任务 如作业 急需我完成。c.觉得课程内容没用。d.私人原因离开学校 回家,见朋友等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