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读书报告

发布 2019-07-29 10:36:55 阅读 4635

学习理论,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阐述,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与动物的行为特征和认知心理过程。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如何更好地教学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是我们一直要探索的一个领域。而现如今的诸多学与教的理论中,我觉得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地方。

建构主义,是上世纪中期以来盛行于世界的一种思潮,它首先是一种哲学思潮,对所谓“现代主义”传统思潮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在其影响力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也受到了相应的冲击,并成为当代一种占主流地位的教育思潮。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并不是一个统。

一、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其内部分有许多流派,但在这些流派中存在的共同点,便成了今日我们运用的**。

首先,先来讲讲建构主义理论兴起时的社会背景。自1980年代以来,学者们在反思行为主义与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的前提下,对有关学习的研究进行了全面创新,这首先涉及的就是对与学习与教学密切相关的知识的理解。当时的社会,已经由信息社会向着鼓励知识创新、以培养知识创新人才为己任的知识社会转型,格外强调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默会性,这种知识观正在成为创造知识生产与运用新范式的主要动因。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盛行就不足为奇了。它突破了学习是反应的强化的观点,同样超越了学习是知识的获得的观点,而是强调学习是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对知识的记载和吸收;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学习是社会实践参与。

下面,我想介绍的皮亚杰的理论,书上没有提及,但我觉得很有用的一些知识。

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识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识结构”。认识活动涉及到图式、同化、调节和平衡四个基本概念。图式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主观上的结构。

儿童最初的图式是遗传性的,以后图式在适应环境过程中不断变化和丰富起来。同化和调节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两种作用。在认识过程中,同化是个体把客观纳入主体的图式之中,这只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调节是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因而不能不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促进创立新的图式或调节原有图式。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调节作用两种活动的平衡。儿童每遇到新事物,在认识中总是试用原有图式去同化,如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反之,儿童便做出调节,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去同化新事物,直到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

这就是皮亚杰所谓认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理论,也就是发生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皮亚杰说的“认识结构”、“智力结构“”、推理结构”、“思维结构”等等也就是“认知结构”。下面我来简要解释一下他对儿童认知过程的说明:从出生起,儿童就已经具有他自己的某种认知结构。

外界的刺激并不是原原本本地被儿童接受,如果这刺激——即“信息”可以被儿童的认知结构顺利地接受,这时发生的是“同化”行为(类似饮食中的“消化”行为);如果接受有明显困难,儿童就会主动“调节”即修改自己的认知结构而力求去解释和接纳这种新信息。儿童的认知结构就这样不断地处于同化与调节之中,这两种相反相成的心理过程如果能“平衡”,则他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顺利的发展,否则就会出现认知乃至情绪的危机。此外,皮亚杰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他发现儿童的认知结构发展须经过“感觉—运**式”、“前运算思维”、“具体运算思维”和“形式运算思维”四个阶段后,才达到正常**的水平,而且前三个阶段认知方式的特征各各不同并与**不同。

当然,建构主义还有许多其他的代表人物,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观点,借鉴之处比比皆是。因此,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们应该多看多读,从中吸收精华运用到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