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有感

发布 2019-08-23 00:44:35 阅读 3654

读《孟子》有感。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一道被世人尊称为孔孟。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继承者,他将孔子所创的儒家学说继承并发展。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而又有较大发展。

他的“仁”主要体现在政治上,主张通过施行“仁政”去统一天下。孟子认为“仁政”的核心是“保民”,只有施行“仁政”才能无敌于天下。这种主张在当时未能行得通。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虽然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但却为后世有为的统治者提供了治国的基本方略,因此具备了超越时代的价值。

现在看〈〈孟子〉〉一书,是一部华冠千古的优秀的古代散文集,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虽有其文气磅礴,如滔滔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浩浩长江,白浪滔天,可谓流传千古,泽被后人。对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采纳他的政治主张的实际行动和为自己的远大抱负所付出的努力深感敬佩。在那个既充满活力又动荡不安,既追求进步,又精神迷茫的时代,有人使劲钻研权术,有人大搞合纵连横;有人忙于经商致富,有人一心升官发财;有人坚持洁身自好,不问世事,只求逍遥自在……

组成孟子思想的主体是伦理学思想。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植根于伦理学思想的沃土上。

论理学,也可以说是社会关系学。就家庭关系方面,我感悟最多。孟子对“孝”的理解,也并非后来儒教所形成的对“孝”的严格要求那么异化色彩浓重。

孝悌在“礼”的形式上表现为“亲亲”和“从兄”,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在〈〈万章章句(上)〉〉中,孟子极口夸耀舜对父母的“孝”所表现出的“怨慕”的态度,认为“大孝终身慕父母。”也就是说,“孝”不能只体现在行为上,更要体现在心里。

只体现在行为上,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情亲洽,那就是“养口体者”一类;真正的孝应当“事亲若曾子”那样地“养志”(〈离娄章句(上)〉〉

交友作为社会关系学之一,同时也是我们这个年龄段应该探索、学习的社会关系之一。孟子在〈〈万章章句(下)〉中说:“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他主张应以“德”为重而“不可以有挟”,应该注重自我品德修养。

相对于伦理学思想,孟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讲的是仁政。

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孟子滕文公上》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话既包括了他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

他讲人性本善,是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这是对孔子仁政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孟子讲人性本善,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起的。《公孙丑上》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就是说,这种"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既然人人都有,也就人人都可行"不忍人之政"。

如此推论下去,自然可以得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的结论。《告子下》就说:"曹交问曰:

‘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

'"既然"人皆可以为尧舜",则当时的诸侯自然都可以成为"圣君",都可以推行"仁政"了。

孟子"言必称尧舜"者,是以尧舜孟子的哲学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时代的仁政为标准的。但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孟子未必清楚,他只是虚构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而且说得相当具体。

例如《梁惠王上》讲到"发政施仁"的时候,他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是孟子所谓仁政的一个理想轮廓。

这一套理想虽多属虚构的,但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当时的现实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面对这样的现实社会,孟子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

孟子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具有"不忍人"之心,能够"忧民之忧","与民同乐"。这是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在孟子的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一书以问对、答辩方式展开,以驳论为主要的论证方法。它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保存了丰富的史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文学、历史、经济和哲学的重要著作。全书,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不仅是一部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

同时它也是儒家经典。《孟子》一书是“拟圣而作”,它既吸收《论语》中的精华,也接受了《大学》、《中庸》的一些特点。在《孟子》一书中,反映最突出的是仁义思想。

仁是儒家学说的中心,孔子常讲仁很少讲义,孟子则仁义并重,他有句名言,即“舍生取义”。汉文帝时把《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各置博士之官,叫“传记博士”;《孟子》被视为辅翼经书的传记。两汉时,《孟子》已和《论语》并列。

到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命毋昭裔楷书《易》、《书》、《诗》、《议礼》、《周礼》、《礼记》、《公羊》、《谷梁》、《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刻石;宋太宗又加以翻刻,这是《孟子》被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理学家朱熹在《礼记》中取出《大学》和《中庸》两篇,认为是曾子和子思的作品,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于是孟子的地位更加提高了。

语言的高度形象化,是构成《孟子》散文形象性的极其重要手段。孟子不愧是我国古代的语言巨匠之一,《孟子》首先给人的印象是,明白晓畅,深入浅出。例如,孟子劝说梁惠王施行仁政的一段话: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梁惠王上》)

精炼准确是《孟子》语言的另一特色。例如,孟子劝说梁惠王不要好战时,描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说了这样的一段话:“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梁惠王上》)。

这好像是一幅画卷,把2000多年前社会阶级对立的情景再现于我们眼前。《孟子》还特别注意细节的精工镂刻。有一次,孟子和齐宣王谈论管理国家时,他问齐宣王:

“假如一个国家的政治搞不好,做国君的该怎么办呢?”宣王被逼得无话可说,《孟子》一书对这种窘境,只用了“王顾左右而言他”七个字,既不写脸色,也不记言语,只用了一个“顾”字,真是画龙点睛。这一描绘,把宣王理屈词穷,只好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的心理活动,暴露无遗。

孟子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他的散文创作,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宋时的散文大师,几乎都以孟子的文章为典范。所以《孟子》一书,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总之,孟子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同样应该批判地继承这份遗产。

如今,历史的车轮已从金戈铁马、烽火连三月的战国,毫无声息地来到了21世纪。隔着2000多年的岁月静静回望,一束穿越千年的智慧之光越发耀眼。

毕竟我们的心已蒙尘太久,特别是在现今这个物欲横流、价值观混淆的时代,我们应该明白,现在是该停下来清洗灵魂的时候了。《孟子》便是这样一本可以让我们洗尽铅华的宝典。

孟子的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越深入学习就越能够发现一种生命成长的快乐,觉得人生充满了希望,因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得到一种正确的价值理念,在生命里加以实践,通过真诚的力量表现出来,所以快乐也会由内而发。

孟子的智慧澎湃如滔滔大河,只有真正走进《孟子》一书的世界中,用心灵去感受字里行间的真意,方才能找到我们真正想要的,而这就会是我们能够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伴随着轻柔的**,温馨的阳光,徜徉在大师朴素的智慧中,寻找人生的意义……

读《礼物》有感

读 礼物 有感。早在几年前就拜读过斯宾塞 约翰逊博士的 谁动了我的奶酪 一书,深受感动与启发,便会时时激励自己不要过分的沉溺于新的安逸生活,面对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社会,要不断地走出去探索新的领地,以便使自己与周围发生的变化随时保持联系。欣闻他的又一力作 礼物 问世,正巧遇上学校开展 书香校园 的活动,...

读教父有感

教父,一个意味深长的词,给人的直觉是不可亵渎的神灵僻佑,那也是意大利一千多年以来恐惧之后需要有人僻佑的安全感 一个孩子要有两个父亲。而维多 柯里昂真正承担起了教父的职责,把教父的涵义拓展了。他不仅是一个父亲,也是一个男人。老头子在快死前说了最后一句话 生活是这样的美丽!他一生虽血腥染指,但在他垂暮之...

读《背影》有感

读 背影 有感。三年一班王千祎。今天中午,一进家门,妈妈给我了几张纸,我还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原来是几篇文章。我拿起来快速地扫了一眼,背影 这两个字吸引了我,我就坐下来,细细的看这篇文章。文章里主要讲的是父子俩个人在火车站道别的场景。其中,写了两次父亲的背影,其中一个背影是 父亲要去站台买几个橘子,去...

读《孔子》有感

读 孔子 有感。定边县安边小学六年级 3 班毕申慧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有着孜孜不倦地在求学道路上探索和进取,他常说一句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已形象地说出了他学习的刻苦。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以礼仪为规范,以仁爱为根本。他将教育普及平民,培养了许多出身平民的...

读《干法》有感

四天时间,我通读了稻盛和夫先生 干法 一书,该书得到了马云 张瑞敏 季羡林 鸠山由纪夫 松下幸之助等诸多传奇人物给予的各种赞誉。在拜读此书的过程中,我的激情和热情一次次被调动起来,对稻盛先生的敬仰和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对自己刚刚起步的职场生涯更是充满期待。稻盛先生撰写此书的初衷是出于对日本社会变质的深...

读匆匆有感

读了朱自清的散文 匆匆 让我深受感悟,思绪万千。匆匆 使我真正明白了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的道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的确是的,露珠儿干了,有再晶莹夺目的时候 太阳落山了,有再从东方升起的时候 天空被乌云遮蔽了,有重现光明的时候。可我们...

读《师说》有感

读 师说 有感。师说 是唐贞元十八年 公元802年 韩愈任四门博士时,针对当时耻于为师,不重视师道的风气而著。他不顾流俗的诽谤,不但自己敢于为师,而且写了此文,阐述自己对师道的看法。文章说理清晰,感情充沛,说服力强。韩愈围绕 教师 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教师的任务 作用 地位等各方面给予具体的说明并提...

读史书有感

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有感。读罢此书,明白一事,秦汉以来,直到明清,虽然朝代不断更替,但实际的制度体系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是封建制度,但这封建制度也许有所不同于历史书上所说的。也正是因为这一制度最初建立的形式非常符合中国国土广阔的特点,才使得中国的封建制度得以充分发展,享有盛世和辉煌,但最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