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盛宴》的读后感 以上

发布 2019-07-27 19:49:55 阅读 5894

记得在刚上专业课的时候,老师曾经提到过一本作为保险专业的学生必读的一本书,即《迷失的盛宴》,乍一听,这本书的名字充满了神秘感,好像一本精彩的悬疑**,可是拿到手后,却发现它完整的名字其实是《迷失的盛宴--中国保险产业1919-2009》,记得当时对保险不感兴趣,拿到手后翻了几页,便把它跟其他的书堆在了一起,没打算往下看。直到大三的保险营销课上,老师要我们写一篇关于保险书籍的读后感时,我才想起了它,这本已经被我忽略很久的书。再一次翻阅它时,发觉已经跟一年前的看法有很多的不同,在学习专业课时,老师曾经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做了一个概述,我的头脑里也有了一个模糊的轮廓,但是对保险业的发展史还是觉得了解的不够清楚,很高兴能有这样一本既不枯燥也不乏味的讲述保险行业史的书能够满足我了解中国保险行业历史的需要。

这本书不是**,但胜似**,经典的商业保险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比一般的悬疑**更让人回味。

一般情况下,行业历史书籍给人的感觉都是严谨、厚重,充斥着许许多多的专业术语,让人眼花缭乱的统计数据,可是这本《迷失的盛宴》给人的感觉,很生动,有趣,此书最独特之处是将一个个生动而又真实的中国商业保险的经典故事串联起来,以独特的叙事风格讲述了1919-2009这九十年间的中国商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并对改革开放十年来的保险业的发展变迁以及关于中国保险业发展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的有益思考。

在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诞生及其发展历程,作者在书中也讲述了很多平安保险故事,中国平安作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平安的锐意创新,正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鲜明特点。

在书中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第二章冰河初开(1978-1991)中“马明哲旧瓶装新酒”,第四章蹒跚学步(1993-1995)中“平安‘偷’师”,第七章投连之殇(2001)中平安的“分业抗战”,第十四章盛世危言(2008)中“平安三重劫”。

第一次听马明哲这个名字时还不知道他是中国平安的ceo,只知道他是6600万的天价年薪傲视中国上市金融企业高管群雄的一家保险公司的董事长而已,知道我知道原来那家保险公司是在他的带领之下才由改革开放初的从13名创业者到约31.5万名寿险销售人员及7万余名正式雇员,从早期单一财产险发展到保险、银行、资产管理、年金、**等综合金融业务,从一家小门店延展到超过3000家营业机构,从4500万元资产总额剧增到近7000亿元的规模,全球第6大金融保险集团公司,在福布斯全球2000强中排列第293位,进入《财富》全球500强,排名462位,以20年的时间完成身份“突变”,从一个地方性财产险公司,跃迁为中国内地首家跻身财富500强的的非国有企业,让他自己从蛇口区的社保公司的一名普通科级干部一跃成为中国平安的ceo,这家保险公司就是中国平安。在阅读完“马明哲旧瓶装新酒”这节后,我被马明哲勤奋,好学,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敢于创新的魄力所深深折服,也明白了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6600万的天价年薪对他而言可能只是成功的一个符号,他追求的早已不是金钱,而是自身价值的实现与突破。

1988年成立的平安保险在发展了二十多年后,成为了中国第二大保险公司,平安的壮大得益于中国的变革大环境,但仅仅把其归于中国社会30年改革开放产生出的巨大“财富浮力”显然偏颇。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平安的骨子里,有着大量的“激进”基因,正是这种“激进”,才创造了它的“不平凡”。在“平安‘偷’师”这一节中,为了扩大规模,提高利润,平安向台湾国泰保险学习,马明哲力排众议,于1994年启动产险与寿险的分家。

除了公司体制的改革,平安还开始引进国际人才,尤其是高端保险人才,除此之外,平安还积极引入外资,摩根、高盛入股平安,拉开了平安引进海外投资的序幕。外脑,海外人才;外资,海外投资者;外机,海外的机制,成为日后成就平安成功的著名的“三外法则”。正是这种敢当出头鸟的创新、冒险精神才使平安在众多保险公司中脱颖而出,屹立不倒。

1993年,马明哲在平安内部提出了平安走综合金融集团化的发展道路,1995年,中国第一部《保险法》出台并明确规定:“同一保险人不得兼营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业务。”这意味着像人保、平安、太平洋等综合性保险公司得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可是已于1993年引入的外资,极大地开阔了平安的国际化视野,马明哲认为综合金融是国际趋势,对平安有利,平安心仪的模式是:集团控股模式,即由一个集团公司全资拥有产、寿险子公司和投资子公司,有集团控股公司对业务、财务、投资、人事、计划和风险内控等重大决策进行统一管理的分业模式。平安从1996年开始进行分业准备,但方案一直没有通过,直到2001年,保监会才同意平安按保险集团模式进行分业改革,2002年,平安成为最后一家完成分业经营的保险公司,平安的分业抗战胜利了,正是因为平安具备洞悉国际金融趋势的远见卓识,平安的坚持不懈,才使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在2003年挂牌成立,成为当时继光大集团,中信集团之后的第三家金融控股集团。

2008年,全球金融业经历着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一直在行业中扮演创新、探索者角色的平安也深刻受到其影响。在“平安的’三重劫‘”这一节里,我了解到2007 年 11 月 27 日,平安高调宣布通过旗下寿险公司已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富通集团约 4.

18% 的股权,成为富通单一第一大股东。富通是欧洲领先的金融集团,有良好的公司治理、既往的公司业绩及公司需求的分红政策。该项投资能为平安带来稳定和长期的回报,与平安寿险的长期负债是很好的匹配。

平安还可以引进、学习其资产管理、综合金融等方面的领先经验和技术,增强总体竞争力。

平安说明了选择富通的四大原因:可观的规模,可持续增长的优良业绩,独特的分销,多元化的业务。

但是与平安投资富通的四大原因相对应,汇丰对于平安入主富通提出四大疑问:本地之外的多元化是否是正确的战略选择?资本金是否可以更有效地运用到成长中的本地业务中?

公司如何推进国际化战略,如何管理全球风险?怎样用中国的品牌留住富通、荷兰银行的顶尖管理层和客户?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平安对海外市场的不熟悉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平安在富通的投资上亏本了,从开始投资富通集团到为资产损失作减值准备,中国平安亏损了158亿元。但是我认为尽管遭受了投资富通的重大损失,平安敢为中国保险企业天下先的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平安敢于开拓的精神还是值得学习的,平安各项主营业务依然稳健,其传奇存在的根基并未丝毫动摇。最重要的是,作为本土企业,对中国经济和中国保险业的深刻体察让平安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

正如中国改革开放跌宕起伏的进程一样,平安也是在摸索中前进,在跌倒中学习,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读后感的格式

读后感的格式 简单的说 第一段把书中主要内容,加以概括,作者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第二段选择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我觉得哪哪哪比较好,我有什么样的看法。第三段联系实际生活,把书里的和生活中的结合起来,抒发下真情实感,生活中怎么怎么样,我觉得怎么怎么样,我学...

《厚黑学》的读后感

厚黑学 的读后感。厚黑学是新时代的哲学,是新时代的产物,是指导人们在这个时代的为人处世的哲学。因为有些内容与传统的伦理道德有点冲突,其实也不算冲突,而是旧的东西有新解。厚黑学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华民族黑暗自私的一面,然而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所以人们对它褒贬不一。所谓厚黑就是 厚脸皮,黑心肠 综观...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 读后感。牧子。苏菲的世界 讲述了一个14岁女孩通过一封封不寻常的来信,从而认知哲学,将谜团一样的世界横陈在我们眼前的故事。神秘导师如父亲般细细引导女孩思索由来已久的难题,唤醒少女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谈论的是哲学,这个并不是我所喜欢的话题,在我的印象里这些会是...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在某个书店中,我看到了一本书 再见,苏菲斯 这不是言情 么?打六折!我的眼中发出了奇异的光,可是摸了摸口袋,已经所剩无几了。之后,我在另一个书架发现了 苏菲的世界 莫非这和 再见,苏菲斯 有联系么?好像很神秘的样子好,就买这本书了。我突然发现我在自己找麻烦,这么烦的一本书,我为什么会买?但是,随着阅...

“读后感”的写法指导

一 读后感写法指导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了一篇文章 一本书 一首诗 而后将自己的感受 心得 体会写下来形成文字,就是读后感。读后感,顾名思义,要先有 读 而后才有 感 可言,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二 读后感的结构模式。读后感也离不开 读 对原文的引述 概括 评价等等,离不开 感 自...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学过厉害的同学应该都有这样一种经历,中国近现代史上那段历史记忆特别深刻,尤其是圆明园的毁灭,它是伴随着侵华的英法联军的铁靴带来的。圆明园曾经的金碧辉煌曾经的皇家园林的骄傲,如今变成了中国永远的曾经的耻辱和痛。圆明园,曾经动用了当初中国最杰出的工匠打造,他的中西合并时的建筑风格令许多皇亲贵族流连忘返。...

《董存瑞的故事》读后感

我这二天看了 董存瑞的故事 这本书,令我非常感动,董存瑞的故事 读后感。故事写了年仅19岁的董存瑞在解放隆化的战役中和战友们,接连炸毁敌人的碉堡群。这时,总攻冲锋号已经吹响,突然他们发现迎面的桥身却是座经过伪装的暗堡,从里面扫射出来的子弹阻挡了解放军的前进道路。为了减少战友 在找不到炸药支撑点的情况...

永远的雷锋读后感

永远的雷锋 观后感。近日,学校组织收看了 永远的雷锋 特制节目。雷锋叔叔那勤劳努力,乐于助人的形象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个节目讲述了雷锋的生平事迹和人们应该学习雷锋。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雷锋的死亡。也许是天妒英才吧,天让柱子砸向雷锋的太阳穴,让他的生命逝去。我认为我们要学习雷锋,不能只是助人方面,还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