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第四章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

发布 2019-06-01 01:51:55 阅读 3284

第一节社会理论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理论。

1、社会理论的含义和特点。

社会理论是人对客观社会现实的反映。从其内容上看,社会理论是人们对客观社会现实的实质和规律的认识;从形式上看,社会理论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和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方式,是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抽象概括。

社会理论有三个特点;

1)社会理论来自于社会实践;(2)社会理论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能够反映一类社会现象的共同特点;(基本特点)(3)社会理论具有解释和**社会现象的功能。

2、理论抽象和理论概括是理论的基本形态。

理论抽象是指研究者在一次研究中抓住社会现象的一种特征,并且在考虑这一特征时暂时忽略其他特征。

理论概括是指在思维中按照抽象出来的特征对社会现象进行的归类表述。通过理论抽象和概括,原来杂乱的社会现象在研究者的思维和语言里就变得有序了,而这种有序的思维和语言就是“理论”。因此,社会理论就是社会研究者通过高度的抽象概括而对社会现象的规律和实质做出的反映。

3、社会理论的**;

1)来自社会实践。

经验概括是指人们通过有限的经验观察而获得的对一类社会现象的规律带有普遍性特点的概括。

2)来自理论的发展。

理论研究者要进一步地通过理论思维或专门的研究活动,将日常观察中的一般性的经验概括上升为理论。他们所要做的工作包括:在形式上使用抽象的概念;提出具有理论形式的命题,并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通过一定的方式去论证和检验理论命题的真实性。

当他们通过这些方法建立了某种理论后,还可以用这个理论去解释新发生的现象,并**未来发生的现象。

4、社会理论的发展。

社会研究中各种理论框架的修改和替代过程也就是社会理论发展的过程。

5、社会理论的社会功能。

可以用社会理论去解释和**各种社会现象也可以用于指导人们的各种社会实践。

6、社会理论在社会研究中的意义。

1)社会理论是社会研究课题的重要**之一;

2)社会理论是社会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

3)理论可以为社会研究提供指导;

4)社会理论可以为分析资料提供解释。

二、社会理论的基本要素、基本形式与层次。

社会理论的基本要素是概念、变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人们运用理论的基本形式是理论命题和理论模型。

1、社会理论的基本要素。

社会理论的基本要素是指从形式上看构成一个理论的基本元素。

1)概念:是指人们在思维和表述中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本质特征的反映。

人们在理论思维和表述中运用概念,一方面可以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将某类事物或现象与其他事务或现象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可以对同类的事物进行概括。由于舍弃了概念之外现象的其他次要表现,因此,任何一个概念都不能完全反映出社会现象的丰富内涵。

为了使社会概念更接近现实的社会现象,研究者往往将大概念分解为较小的概念,再将后者分解为更小的概念。

概念的定义”实际上就是对概念的内涵或外延进行说明。如“死亡是指生命的终结”、“生育是人类繁衍下一代的行为”。

操作性定义”是指用一组实际操作来说明概念的实际含义和使用方式。如采用尺子上的刻度来说明“长度”,用”在一定时期内一个人所获得的现金及事物价值的总和”来定义“个人收入”。

2)变量。概念不仅有质的含义,也有量的含义。变量是指在经验中可以测量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取值的概念。

变量与概念的差别在于:a、概念注重从质的规定性方面去反映客观的社会现象某种特征,而变量侧重从量的方面去反映这种特征的存在及变化程度。b、一个概念可以是高度抽象的,并且有时无需考虑它是否可以在经验当中实际测量;而一个变量则必须能够在经验当中测量。

3)概念或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些事物或现象的发生是由另外一些事物和现象所引起,这些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引起和被引起之间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最关注的是所研究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力图通过在理论上建立起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来反映现实社会中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2、理论的基本形式。

理论的基本形态是理论命题、理论模型。

1)理论命题。

社会理论的目的有:a、描述各种社会现象存在和表现的程度;(描述性理论)b、是要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之间以及多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解释性研究)c、是要在描述和解释的基础上对未来和未知的领域做出**。(**性理论)

理论命题”是指研究者用来说明各个概念(变量)存在及表现的程度,以及各个概念(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的科学语句。

根据各种命题所表述的理论类型的不同,分为:简单描述性命题、比较性命题、解释性命题、**性命题。

2)理论模型。

理论模型:是指人们在抽象思维的领域中对外部客观现实的各种要素特征及其关系的再现。

社会研究中理论模型的原型是客观的社会现象,而理论模型则是将社会现象中需要研究的某些重点要素及其关系抽象出来,从而在理论层次上再现这些要素之间的真实关系。

理论模型常用的表述方式:

a、变量结构图示法。

优点:它可以包含许多变量能够较清楚地表示出各个变量之间复杂的因果和影响关系。缺点:它难以表示出各个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b、坐标图示法。

坐标图示法是用坐标图的方式表述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最大优点是:它能够表示出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及变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缺点在于只能包含少数几个变量,而无法表述众多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

c、公式法。

公式法是用数学公式的方式来表述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理论模型。公式法的基本形式是y=f(x)

公式法的优点:它可以较精确地反映各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有助于精确的定量分析。公式法的缺点:往往只能包含少量的变量。

3、理论的层次。

社会生活是由各种行为事件而构成的总体,在其中有大量具体的行为和事件,而这些具体的行为和事件相互作用又构成了整体社会的结构和运行的规律。

社会理论可以分为:

1)宏观社会理论(又称为一般性社会理论)

宏观社会理论是对发生在整体社会层次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反映,又称为一般性社会理论。最基本的特征:它只是反映社会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普遍规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是高度抽象且难以直接通过具体的经验研究来验证的理论。

应用性:为一个社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基本的理论导向;为微观的社会研究提供理论背景。

2)微观社会理论。

微观社会理论是关于具体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理论。

微观社会理论所反映的社会事实一般发生在个人和家庭层次等微观的社会层次上,并且往往通过微观层次的经验研究而产生。所使用的概念抽象程度较低、理论命题和理论模型的结构也比较简单,因此,比较容易直接通过与经验事实的比较来加以验证。

应用性:主要解决具体的行为和社会现象,为具体的政策和行动提供具体的指导;为宏观理论提供更细致的微观基础,起到加强或弱化宏观社会理论的作用。

3)中观社会理论。

中观社会理论是抽象和概括程度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并且通常是反映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或某一类社会现象的理论。如社会学中的社会分层理论、社区理论、社会控制理论等都属于中观社会理论。

要以相应的宏观社会理论为其发挥指导作用,也可通过直接的经验检验而获得检验其理论的真实性程度。

第二节从理论建构到理论检验。

在理论性研究中,研究者最终需要得到理论性的结论,因此,如何从经验材料中得出理论命题是整个研究工作的主线。

研究者一般的方法是,首先通过理论建构从经验观察和经验概括中形成假设性的理论命题(理论假设),然后用理论检验的方法去验证这些理论假设的真实性。

一、社会研究的科学逻辑。

社会研究的科学逻辑:指在社会研究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认识论原则。

1、经验归纳原则。

如人们从每天观察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中总结出“太阳每天都会从东方升起”的普遍性命题。

遵循归纳原则最大的好处在于:保证研究结论能够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并能够通过众多经验观察的归纳而为建立普遍性命题打下基础。

2、演绎推理原则。

演绎推理原则是按照人们的思维逻辑从一个(或多个)命题中推导出另一个新的命题。新命题的真实性(即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是由原命题真实性来保证的。如人们从“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和“张三是人”这两个真实的命题,推导出“张三会死”的新命题。

社会研究中演绎推理主要应用于两个过程:其一,对一个比较抽象的理论命题进行经验检验之前,需要从这个抽象命题推演出一个或多个能够在经验中加以检验的命题;其二,将经过检验为真的普遍性理论推演到具体的事例上,以使社会研究的结论能够指导具体工作。

3、假设—检验原则。

假设—检验原则是指研究者先通过有限的前期调查研究而提出关于所研究问题的理论假设,然后通过收集相关的经验资料去验证这一理论假设,从而得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论解释。

理论假设是指一种有待于经验验证的理论雏形,其形式和内容都已经是一个理论命题或多个理论命题构成的复杂的理论模型,只是其真实性的程度尚待通过足够的经验调查资料去检验。对理论假设的检验可以采用证实和证伪两种研究逻辑。证实的逻辑是通过收集正面资料去证明一个理论假设为实,从而接受该假设的命题或命题组。

证伪则相反。

4、统计性原则。

统计性原则是指在社会研究要发现社会运行的统计性规律。统计性规律是指某类现象发生和发展变化的概率度。社会规律不是说在特定的条件下某种社会现象必然会发生,而是说它具有比较高的发生概率。

社会研究是要把握某种社会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发展的概率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5、抽样—推论原则。

抽样—推论原则是在社会研究中要通过对部分成员的调查结果去推论总体的情况。

社会研究中,可以用部分个案推论总体的依据有在于个体与总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统计性关系。根据现代统计学的研究,被调查的个体(样本)的情况与总体情况相一致的概率程度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总体的同质性程度、抽样的随机性程度、样本量。

二、理论建构。

1、理论建构的含义。

理论建构是指研究者根据经验观察和经验概括而建构理论假设的过程。

2、理论建构的方式。

理论建构的目标是形成理论假设;

对于熟悉的领域,可以将过去的经验概括直接上升为理论假设;对于不熟悉的领域,可将前期调查的经验观察素材形成经验概括,然后上升为理论假设;还可通过已有的理论和经验资料分析得出理论假设。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2012考纲知识点一 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1 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史。佛洛依德 内在的冲突与潜意识 阿德勒 个人心理学,个人的内在精神中有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自我,其本质是社会的,合作的,会主动寻求目标。埃里克森,关注内在心理动力与外在环境的交互作用。2 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1 心灵的构成 ...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讲义

综合能力中级 讲义提要 考试要点 大纲 历年考题数及比重。内容讲解及考点分析。历年考题讲解。考试要点 大纲 一 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二 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三 系统和生态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四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五 增能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