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小结

发布 2019-04-22 11:51:15 阅读 5441

“有效课堂”课题阶段性小结。

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的策略。

次营中心小学李慧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实,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阅读教学的过程就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的过程。

“对话式”阅读教学把学生、文本、教者看作对话的三方,还学生以对话者的主体地位,视学生为平等的人,学生借助与文本、教师的对话,用心灵去感知自然,了解社会,体味人生,最终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坚定的信仰,坚韧不拔的意志。也就是说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形成,美好品行的养成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那么,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进行有效对话有哪些策略呢?

现将平日阅读教学中的点滴感悟总结如下。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体现预见性。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课前,教师要跟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应先抛开教参,自己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课文,在熟读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对文本有了一定的见解后,再来认真地看一看教学参考,这样才会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弄清作者表达的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找到训练、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入口。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

我备课没有什么决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走进课堂。每篇课文都有它的精妙之处,而且都可以从读中去发现。自己能力有限,所见有限,便和同事讨论,主动求教于大家,或者听听别人的课——这也是对话。

”的确,读书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吃透文本,发现文本的内涵所在,挖掘出能引起学生兴奋的**点。我认为教师与文本对话要体现预见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整体把握内容。我们在讲每一篇课文时,不仅要抓需要理解的每一段内容,而且要抓住全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才是从整体去把握课文内容。

2、理清一条主线。把握整体不仅要了解主要内容,而且要把握作者的写作的线索。这就犹如穿糖葫芦,要抓住穿糖葫芦的竹签。

任何一篇课文都有一个线索,有的直接明了,有的隐含文中,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中,理出文本的线索,使我们在教学中思路清晰明了。

3 、悟透人文内涵。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从课程广度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从课程深度看,或赏心悦目,或回味无穷,或动人心魄,或刻骨铭心;从课程效度看,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养审美情趣,可启迪人生智慧,可丰富文化底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就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独特体验。

他们的体验也许会五花八门,也许会让老师始料不及。因此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应有所预料。一来可以为教师上课时正确评价学生做准备,二来是在学生只有一元理解时,可深入引出多元的理解。

4、学会换位思考。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而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阅读而读。因此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时时处处替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思路,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

每一次备课时,在体会理解教材的过程中,要重点备学生。设计每一个问题时,要把自己当作学生想一想,学生们会从哪些角度来思考回答问题?在不断的换位思考中,完善教学设计。

特别是当前的课堂已逐步转化为学生自主质疑的课堂。教师必须对文本有创造性的见地,提出创造性的问题,以开发学生的思维。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体现自主性。

从对话的理论看,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对话,读者进行阅读,并不是为了单纯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更不是为了机械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在获得作品意义的驱动下,进行着内省和反思,或者说是文本激活了读者的思想感情。刘勰所谓“披情入文”,孟子所谓“以意逆志”都包含了阅读过程中的心灵的对话。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主体直接接触古今中外大量优秀范文的好时机。

语文教科书中一篇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有人说:“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这句话形象地告诉我们:读书要把书看成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要调动自身的经验去进行心灵的交流。而阅读教学不正是读书吗?

课堂作为学生读书的场所,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直接对话。课前不要限定具体的读书目标,完全让学生接近文本,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去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教师,走向同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合作、展开讨论、深入**,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的主阵地。

为了保证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接触文本。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的思想。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前提,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进行充分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接触文本,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所以,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用心会文本”,即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学生或大声地自由读文,或静静地默读课文,或个别同学读文,其他同学认真地听,在反复朗读课文之后,才会逐渐地对文本有所感知,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与老师、同学进行充分的、深入地“对话”。

在学生与文本的接触的过程当中,教师不是在一旁静候,而是发挥我们教师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提出一定的学习要求。

我在高年段的语文教学中,一般情况下按如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首先,课前要留如下预习作业:1、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2、朗读课文两遍,在读书时,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以备第二天的课堂上进行交流。3、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其次,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指名读文,然后默读课文,并提出学习要求。

三读课文后,再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带着读书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来研读文本,共同解决不明白的问题。再次进行汇报。在汇报学习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体会内涵,突破难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总之,我认为,一节语文课,至少要让每一个学生把课文读到三至四遍以上,才做到把充足的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才真正地使学生与文本亲密地接触起来。

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文本。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读课文时,必须要学会思考。

不能盲目地去读书,最终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那还有什么效果呢?孔子说的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教师不但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

学生只有通过与教师、文本之间的一次又一次的对话,才能解读文本,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这自我建构包括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增加知识的积累,,习得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逐渐学会学习。

3、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去质疑文本。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可见,在读书学习中敢于质疑至关重要,学习如果不质疑,就像没有水和氧的生命一样 ,不可能有勃勃生机, 而且迟早会枯竭死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充足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质疑文本。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常常是“无疑可问”,这与他们不深入思考是紧密相关的。

因为疑问的产生是和深思熟虑密切联系的,能思则能疑,思得越深,提出的问题就会越尖锐,相反,不思则无所谓疑。善不善于发现疑也能检查学生学习是否认真思考和善不善于思考。 其实,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的。

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如从课题入手进行质疑,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进行质疑,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进行质疑等等。

三、学生与学生对话,体现开放性。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包括同桌的交流,小组间的交流和全班交流等几种对话的模式。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真正彻底地摒弃自己唱主角,几个优秀学生当配角,大多数学生当群众演员甚至听众的状况,要让所有学生动起来,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落到实处。“一千个读者心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读书也罢,教学也罢,在阅读教学中,每个人对课文都有自己的见地,一个人发表的看法,对于其他人便是一种收获。学生之间的对话无处不在,它能使个体认识更为成熟,更为全面。在生生对话中不乏有研讨,辨论,不乏有新思想。

我想也正是他们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反复读文的基础上,当学生有一定的领悟和体验时,组织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激烈的讨论后,要有效地引导他们交流汇报自己的理解情况。

四、教师与学生对话,体现和谐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全新的“对话”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舍弃“灌输者”的角度意识,把自己放在一个“引导者”“平等对话者”的位置上,以平和、真诚的态度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的沟通,这是发挥学生自主性的保障,是老师观念转变的一个标志。

教师在课堂中要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一种宽松的教学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师生对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此,师生对话要做到以下三点:

1、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民主的课堂首先是要容忍学生出错,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实践地位要得到落实,那么就应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行多角度思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表扬“善讲,善问”是容易的,而真正蹲下来看学生那些奇谈怪论却是不容易的。作为小学生,他们受知识能力的限制,在学习中有一些奇思怪想,是正常的。

所以我们应该善待这些有怪想法的学生,努力营造一种言者无过,善言有功的民主课堂氛围。

2、设计开放的交流话题。师生对话决不是单纯的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它要求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提供信息,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去探索,求得共识。

3、善用激励的评价话语。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赞美。作为教师来说,赞美学生是一种感情的投入,是驱使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

甚至,教师的一个笑脸,一句发自内心的鼓励或者一次诚恳的期望,都会触及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带着微笑进入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带着激励进入课堂,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个学生,有意识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最大限度地介入学生的成长过程。

课堂小结的有效性

一堂完整的数学课,开场白 教学过程 结束语,都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才能体现出这堂课的完美。即使短短几分钟的课堂小结,只要巧妙设计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增添课堂活力,演绎课堂精彩,对整节课起着 画龙点睛 锦上添花 之效。策略一 串问式小结。课堂小结要重视...

试论课堂小结在数学有效教学中的方法原则

上海市宜川中学刘振华。摘要 课堂小结是教学环节中有效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尤显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有误区。依照基本原则,掌握科学方法,运用适当方式,使课堂小结成为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关键词 中学数学 课堂小结 有效教学 方法原则。课堂小结是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

课堂小结也精彩

张伟华。课堂小结既要体现知识的高度概括,又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融合。结合 洋务运动 一课,谈谈我的看法 近代化的起步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洋务运动 是近代化探索的起步阶段。知识目标不是最终学习目的,打好第一炮,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近代化探索的兴趣。具体做法如下 1 巩固洋务运动的知识目标 通过填...

以案说法课堂小结

1.老师上课内容丰富,讲解生动,十分富有感染力 2.老师上课注重与同学互动,每组同学都有讲解本组案例和点评别组案例的机会,并能收到老师的点评和肯定 3.老师上课严格遵守课堂教学纪律,按时上课,风雨无阻。虽然放学偶有拖堂,但是都会真诚地向同学们道歉。我们都明白老师是为了多讲一些道理 4.老师上课教学内...

如何进行课堂小结

本次活动之前我的课堂小结比较单一,经常是以问题的形式简单的进行课堂小结。但通过本次活动让我认识的数学课堂小结有多种形式,本次教研活动我们主要讨论了以下几种数学课堂小结形式。1 知识梳理式。这种结尾方式是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率最高 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

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总结

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研讨课。活动总结。在任课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研讨活动已落下帷幕,现将本次活动做如下总结 一 研讨课特点 1 高度重视,精心准备。这次活动,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精选课例,精心设计,精细地制作课件,反复地进行修改,有的同志甚至走路 吃饭 ...

课堂小结的几种常用形式

明清学校张建珍。不少教师比较注重课堂教学过程和新课导入,却忽视了课堂小结的作用。其实,课堂小结也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下面就课堂小结的几种常用形式做一下 1 知识归纳式小结。这种方式是最基本并且应用最广泛的课堂小结方式。应该说,所有的课堂小结都包含知识点归纳。它主要通过师生共同回顾本堂课所学的主要...

解析让课堂小结精彩起来

更多相关资料 扣扣1 6 3 4 1 8 9 2 3 8更多相关资料 扣扣。内容摘要 本文基于教学实践的基础,深入反思了课堂小结在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上所起到的作用,总结出首尾呼应式 列 式 歌诀记忆式 数字概括式 讨论 式 余音绕梁式 想象联想式 冶情励志式等十种课堂小结的形式,同时也客观地提出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