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知识要点

发布 2019-05-15 06:47:35 阅读 9405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重点章节)

1、知识学习的类型。

2、记忆系统及特点。

3、遗忘进程特点。

4、遗忘原因及理论解释。

5、记忆规律的运用。

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

一、知识的含义及实质

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二、知识的类型

(一)根据反应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所谓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所谓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命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则、原理、原则,它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二)根据反映活动的内容的不同, 知识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具体知识是对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实或事实的反映,是对我们看到或听到的事情的心理再现。具有情境性和时空依赖性。

抽象知识是对于已知事实的概括性的反映,表现为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等。

(三)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两者含义: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2.两者区别:首先,陈述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其次,从心理表征看,陈述性知识主要以概念、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3.两者联系: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程序性知识获得后也为获取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保证。

4.程序性知识的亚类: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

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三、知识学习的类型

(一)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序,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符号学习

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内容是词汇学习、非语言符号(如实物、图像、图表、图形等)和事实性知识。

2.概念学习

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中小学生在掌握概念时,其学习往往是分步的,一般是先达到符号学习水平,再提高至概念学习水平。

3.命题学习

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命题学习必须以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为基础,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学习。

(二)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下位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派生类属学习指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特例或例证,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派生物。

当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之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二者仅是一种相互关系的从属关系时,便产生相关类属学习。

2.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一般而言,并列结合学习比较困难,必须认真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掌握。

四、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在获得阶段,新知识进入短时记忆系统。

与长时记忆系统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意义的建构。这一阶段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知识的同化,通过同化-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理解新知识,并使其在自己认知结构的适当地方找到位置。

在巩固阶段,新建构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中,如果不进行深层的认知加工,这些信息就会出现遗忘。这一阶段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知识的保持。通过记忆使新知识得到巩固。

在提取阶段,个体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产生广泛迁移。这一阶段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知识的应用。通过应用使知识产生广泛的迁移。

五、知识学习的作用

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学校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宝贵知识经验,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最后,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创造态度和创造能力是个体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标志。

第二节知识的获得。

一、知识获得阶段的任务

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来自长时记忆系统的原有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对新信息意义的理解。

知识获得的两个环节是:知识直观和知识概括。

二、知识直观

(一)直观的含义。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二)知识直观的类型。

1.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实物直观的优点:由于实物直观是在接触实际事物时进行的,它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因此它在实际生活中能很快地发挥作用。同时,实物直观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

因此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实物直观的缺点:实物直观在实际事物中,往往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时间、空间和感官特性的限制,许多事物难以通过实物直观获得清晰的感性知识。

2.模像直观。

模像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像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像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模像直观的优点:模像直观的对象可以人为制作.因而模像直观在很大程度扩大直观的范围,提高直观的效果。

模像直观的缺点:由于模像只是事物的模拟形象。而非实际事物本身,因此模像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

克服其缺点应采取的措施:一方面应注意将模像与学生熟悉的事物相比较,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使模像直观与实物直观结合进行。

3.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言语直观的优点:言语直观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能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想象。

言语直观的缺点: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鲜明、完整、稳定。

(三)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

模像直观一般比实物直观教学效果好。但是,这一结论只限于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当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后,由简化的情境进入实际的复杂情境.即更多地运用实物直观,自然是必要的。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在形象的直观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提供明确的观察目标,提出确切的观察指导。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

最后,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感知规律主要有:

(1)强度律。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像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2)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

在物质载体层次,应通过合理的板书设计、教材编排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在知识本身层次,应合理地安排新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

(3)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为此,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4)组合律。指空问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因此,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法。让学生把握合理的观察程序。观察后要求学生做观察记录或报告。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三、知识的概括

(一)概括的含义。

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第六章 计划

1.计划 2.战略计划。3.使命 4.政策。5.方案。6.滚动计划法。7.目标管理。1.计划由于具有确认组织目标的独特作用,而成为其他各项职能执行的基础,这是指计划具有 a.目的性 b.首位性 c.普遍性 d.效率性 2.根据计划的明确程度,可以把计划分为 a.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b.战略性计划和战...

第六章培训制度

1 培训目的。1 激发员工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使员工成为自强不息的知识型员工。2 帮助员工获得胜任本职工作的必要知识与技能,满足职位现实和发展的要求,适应公司不断发展的需求。3 对员工进行正确引导,协调员工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增强公司的凝聚力。4 造...

第六章绩效管理

1 年度绩效考核表。年度绩效考核表。续表。续表。2 季度绩效考核表。季度绩效考核表。续表。3 业绩合同书参考模版。业绩合同书参考模版。4 绩效结果应用表。绩效结果应用表。续表。5 绩效考核申诉表。绩效考核申诉表。6 绩效面谈记录表。绩效面谈记录表。7 提案申请表。提案申请表。8 奖惩建议申请表。奖惩...

会计基础重点知识第六章

第六章账务处理程序。第一节账务处理程序的意义和种类。一 账务处理程序的意义。账务处理程序也称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或会计核算形式,是指会计凭证 会计账簿 会计报表相结合的方式,包括会计凭证和账簿的种类 格式,会计凭证与账簿之间的联系方法,由原始凭证到编制记账凭证 登记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 编制会计报表的工...

第六章计划的基础

一 什么是计划工作。1.定义计划工作。答 计划工作包含定义组织的目标,制定全局战略以实现目标,以及开发一组广泛的相关计划以整合和协调组织的工作。计划工作既关系到结果 做什么 也关系到手段 怎么做 注 在正式计划中,覆盖一个年度甚至几个年度的正式目标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为组织的成员所共享。二 为...

第六章公职人员招聘

本章焦点。公共部门人员招聘的方式与程序人员招募甄选的技术方法我国公 录用制度第一节公职人员招聘概述。一 招聘的含义及公职人员招聘的理念。二 公职人员招聘程序。三 公职人员招聘制的实施条件。一 招聘的含义及公职人员招聘的理念公职人员招聘含义人员招聘与选拔理念。企业人员招聘与公共部门hr获取的区别。公职...

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章

第六章绩效考核与管理。第一节绩效考核与管理概述。一。基本概念。1.绩效 是在特定的时间里,特定的工作职能或活动的过程和产出记录。绩效可以从组织绩效 部门 团队 绩效 个体绩效三个子层次来考虑。绩效的根基都 于员工的绩效。单选 2.绩效考核又叫绩效评估,或绩效评价,它通过系统的方法 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

第六章成本费用管理

12.企业生产经营费用除上述两种基本分类以外,还有其他分类方法。1 按照费用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2 按照费用与产品产量之间的关系,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3 按照费用能否被某一责任单位所控制,分为可控费用和不可控费用。p318 319 13.成本费用管理的意义和要求。论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