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发布 2019-05-18 04:33:35 阅读 8842

一、知识点:

1、“三线八角”

1 如何由线找角:一看线,二看型。

同位角是“f”型;

内错角是“z”型;

同旁内角是“u”型。

2 如何由角找线:组成角的三条线中的公共直线就是截线。

2、平行公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简述: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补充定理: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简述: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4、图形平移的性质:

图形经过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相等。

5、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则。

6、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

注意:①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都是线段。

②高、角平分线、中线的应用。

7、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8、多边形的内角和: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幂(power)指乘方运算的结果。an指将a自乘n次(n个a相乘)。把an看作乘方的结果,叫做a的n次幂。

对于任意底数a,b,当m,n为正整数时,有:

aman=am+n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am÷an=am-n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am)n=amn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ab)n=anan (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a0=1(a≠0) (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

a-n=1/an (a≠0) (任何不等于0 的数的-n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次幂的倒数)

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或者小于1)的整数记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复习知识点:

1.乘方的概念:

求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中,a 叫做底数,n 叫做指数。

2.乘方的性质:

(1)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的正数。

(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一、整式乘除法。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

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ac5·bc2=(a·b)·(c5·c2)=abc5+2=abc7

★注:运算顺序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

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m(a+b+c)=ma+mb+mc

注:不重不漏,按照顺序,注意常数项、负号 .本质是乘法分配律。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乘(a+b)(m+n)=am+an+bm+bn

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a+b)(a-b)=a2-b2

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或减]它们积的2倍。

a+b)2=a2+2ab+b2a-b)2=a2-2ab+b2

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因式分解方法:

1、提公因式法。 关键:找出公因式。

公因式三部分:

系数(数字)一各项系数最大公约数;

字母--各项含有的相同字母;

指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数;步骤:第一步是找出公因式;第二步是提取公因式并确定另一因式.需注意,提取完公因式后,另一个因式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一致,这一点可用来检验是否漏项.

注意:①提取公因式后各因式应该是最简形式,即分解到“底”;

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的系数是负的,一般要提出“-”号,使括号内的第一项的系数是正的.

2、公式法:①a2-b2=(a+b)(a-b)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a、b可以是数也可是式子②a2±2ab+b2=(a±b)2 完全平方两个数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

x3-y3=(x-y)(x2+xy+y2) 立方差公式。

3、十字相乘:(x+a)(x+b)=x2+(a+b)x+ab

因式分解三要素:

1)分解对象是多项式,分解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且积的因式必须是整式。

2)因式分解必须是恒等变形;

3)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每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弄清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内在的关系:互逆变形;

因式分解是把和差化为积的形式,而整式乘法是把积化为和差。

添括号法则:如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如括号前是负号各项都得改符号。用去括号法则验证。

1.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代入消元法:把二元一次方程中一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带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5.加减消元法:当方程中两个方程的某一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时,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相加或相减来消去这个未知数,从而将二元一次方程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最后求得方程组的解,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6.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可概括为“审、找、列、解、答”五步,即:

1)审:通过审题,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分析已知数和未知数,并用字母表示其中的两个未知数;

2)找:找出能够表示题意两个相等关系;

3)列:根据这两个相等关系列出必需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组;

4)解:解这个方程组,求出两个未知数的值;

5)答:在对求出的方程的解做出是否合理判断的基础上,写出答案。

一元一次不等式。

重点:不等式的性质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在现实情景下的实际问题。

知识点一:不等式的概念。

1. 不等式:

用“<”或“≤”或“≥”等不等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

要点诠释:1) 不等号的类型:

“≠”读作“不等于”,它说明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不等的,但不能明确两个量谁大谁小;

2) 要正确用不等式表示两个量的不等关系,就要正确理解“非负数”、“非正数”、“不大于”、“不小于”等数学术语的含义。

2.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要点诠释:由不等式的解的定义可以知道,当对不等式中的未知数取一个数,若该数使不等式成立,则这个数就是不等式的一个解,我们可以和方程的解进行对比理解,一般地,要判断一个数是否为不等式的解,可将此数代入不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利用不等式的概念进行判断。

3.不等式的解集:

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如:

不等式x-4<1的解集是x<5. 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的区别:解集是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是所有解的集合,而不等式的解是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二者的关系是:解集包括解,所有的解组成了解集。

要点诠释:不等式的解集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1)解集中的每一个数值都能使不等式成立;

2)能够使不等式成立的所有的数值都在解集中。

知识点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符号语言表示为:如果,那么。

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上(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符号语言表示为:如果,并且,那么(或)。

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上(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符号语言表示为:如果,并且,那么(或)。

要点诠释: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的学习与等式的性质的学习类似,可对比等式的性质掌握;

2)要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中的“同一个整式”的含义不仅包括相同的数,还有相同的单项式或多项式;

3)“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指的是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仍是“>”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仍是“≤”不等号的方向改变”指的是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将成为“<”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将成为“≥”

4)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时,要特别注意性质3,在乘(除)同一个数时,必须先弄清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如果是负数,要记住不等号的方向一定要改变。

知识点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为0.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要点诠释:1)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单项式或多项式);

含有一个未知数;

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

2)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可以对比理解。

相同点:二者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都是1,左右两边都是整式;不同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用连接),一元一次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用“=”连接)。

知识点四: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1. 解不等式:求不等式解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019年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2013年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一 知识网络结构。二 知识要点。1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相交和平行 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2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 如果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称这两...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有理数。一 正负数。1 正数 大于0的数。2 负数 小于0的数。3 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4 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二 有理数。1 有理数 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包括 正整数 0 负整数,正分数 负分数。可以写成两个整之比的形式。无理数是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它写成小数...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杨柳风轻。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记清楚七大洲 四大洋的位置,要能够不看图脑海中有图。七大洲 亚洲 欧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大洋洲。四大洋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 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1 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半球位置 周边的海洋 东 太平洋 北 北冰洋...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整式运算。知识点 一 公式应用。1 m,n都是正整数 如 拓展运用如已知 2,8,求。解。已知 2,8,求。解。2 m,n都是正整数 如。拓展应用若,则。3 n是正整数拓展运用。4 a不为0,m,n都为正整数,且m大于n 拓展应用如若,则。5 是正整数 如。6 平方差公式a为相同项,b为相反项...

七年级社会上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知识点。1 比例尺 含义 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公式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表达方式 数字式比例尺 文字式比例尺 线段式比例尺。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细的关系 在相同图幅情况下,比例尺愈大,地图表示...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框架总结

第一章 有理数。知识框架 基本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2.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 的数叫做负数。3.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4.人们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5.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6.一般的,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7.由绝对值...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一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 南 西 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实践操作活动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口算方法 能正确 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

2019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各章经典复习题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一 选择题。1 如图1,如果ab cd,那么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 3 7 b 2 6 c 3 4 5 6 1800 d 4 8 2 如图2,则 ab cd 3 如图3,po or,oq pr,则点o到pr所在直线的距离是线段的长 a po b ro c oq d pq 4 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