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学习有感

发布 2019-07-15 04:08:15 阅读 7585

医学发展源远流长,每一位大医家又几乎无一例外的是位文笔斐然的大诗人、

大作家。且不说《内经》全文抑扬顿挫、骈对精巧,《伤寒》中超越时代的先见与理性,古往今来林林总总的中医学著作都以其大气磅礴的文笔、玄妙奇幻的意蕴令观者感动。正是因为这些让人肃然起敬的医家孜孜不倦地编织,中医学成为了一门继往开来、具有无限可能的生命学科,同时也成为了一门色彩旖旎的艺术。

而在这众多色彩中我最爱的还是药王孙思邈垂青千古的《大医精诚》。

医家不可不读的著作太多太多,有些人说不知四诊不知汤头不知药性便无以成医,此话诚然强调了行医者基础扎实的重要性。但是若一人心中无精诚大医的信念,无拯救苍生于水火的追求,习医愈精也只是增加其在日后成为含灵巨贼的可能性罢了。思想意识正确与否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的行为及心理活动趋向的正误,由此,古时追随医师习医之人所受第一课必是“行医之道”,此“道”经由孙思邈的《大医精诚》阐发之后更为清晰。

1.医术精通。

生老病死的过程纵是人之常情,自古以来却不乏追求养性修身以求天年之人,而医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引路人的角色,恰如佛渡人。然而“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的现实对每个立志习医之人都提出了极大的考验,如民间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医界的信条首推孙思邈“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医者唯有博学笃行才能精通寒热温凉之性,辨明阴阳表里之别,进而得医道之幽微,实现自身的职业及人生价值。

2.诚心救人。

如今科班出身的习医者,初入医门之前必要立下所谓医学生誓言——这也是社会对即将掌握生死的一批人高于常人的道德要求。生死之事岂能儿戏,对决心靠近病痛和死亡、充当人类与生死规律相抗争的先锋的医生群体,人们总是抱着一种矛盾的依赖感——既需要又不完全信任——这种大概出于自我保护本能的感情或许某种程度上就是如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孙思邈对精诚大医的描述则从侧面给出了解决办法的可行性建议——“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试看活跃于当今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行医者,正规机构难掩红包丑闻,民间小医招摇撞骗,最甚者,炫艺奇巧更是大多数所谓名医的通病。孙思邈的时代尚知以病人为至亲,不为其疮痍臭秽而起芥蒂之心,常有惭愧、凄怜、忧恤之意,想病人所想、感病人所感,经济文化发展至今的当代却很难再有“医圣”之名,岂知。

恃才傲物是医家之大过!

3.大医之体。

临事不惑”是孙思邈认定的行医之人所应有的基本心理素质,而“不皎不昧”则是对大医之体的更高一层的道德要求。精诚大医的体度应是翩翩君子之相——澄神内视,不视外物;纤毫不失,精巧得体。习医应不仅是习医技,纵横古今求索真理的过程中同样修养心性,同时,由于医生职业的特殊性,生死之事与医者的距离更近也更远——所谓更近因为死亡是我们时刻与之对抗的对手,所谓更远也是因为我们置身其中而极易模糊自己的感情——行医之事本应极为理性,医者切忌因一己私念危及大局。

如果了解到当今社会并不乏此种例子这一事实,习医之人就应更加注重“医之体度”的培养。

4.为医之法。

志存救济”乃医家大道。孙思邈对医者的全部教诲都归于儒家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忠恕之道”。所谓“忠”即积极为人,所谓“恕”即推己及人,儒家治世的思想也无形地融入到各朝各代薪火相传的中医文化中,习得忠恕之道则可成就医国上医,但上医医国并非为邀射名誉、炫耀声名,而是为救苍生于水火之中、悬壶济世!

孙思邈以其毕生追求医学之诚,纵使千百年如流水已逝,他的思想光辉仍鼓舞着、引领着一代代医者在精诚大医的道路上前赴后继!

大医精诚读书心得

好医生有标准吗?怎样才能成为一位好医生?早在我国唐代,孙思邈已给出答案 大医精诚 精 是指医术要精湛,医道是 至精至微之事 医者必须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诚 是品德要高尚,医者要做到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 只能存 大慈恻隐 普救含灵 之心,不得起 邀射名誉 经略财物 之念,用十分精辟的话语将医为仁术的...

《砍掉成本》学习有感

砍掉成本有的放矢。花这一分钱,我会得到什么结果?不要这个结果,会造成什么损失?能不花或少花钱得到这个结果?花了钱能绝对保证结果吗?砍掉成本 讲座中提出的这些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十二把砍刀,让我们深思。成本效益管理是贯穿任何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大课题,对于以资金为经营对象的银行来说,成本效益管理是银行的一项全...

高效课堂学习小组及评价讲座有感

星子徐晓蕙小学数学工作坊。姓名单位。编号。遂川博雅学校。标题 听刘晓燕高效课堂学习小组及评价讲座有感时间场次。构建高效课堂,最基本的学习模式是小组学习模式。在此次yy讲座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 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构建关键所在。下面我谈谈自己在yy讲座学习中的几点体会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