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 第6章辅导

发布 2019-05-23 13:32:55 阅读 7607

第六章观察法和测量法

第一节观察法概述

一、观察法的概念

教育观察法是研究者凭借自身的感觉器官和其他辅助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生或教育现象等研究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具有直接性、情感性、重复性和目的与计划性的特点。直接性即指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的直接接触与联系;情感性指观察者往往容易受到个人的感**彩和“先入为主”成见的影响;重复性是说,观察者对研究对象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详细观察,才能避免表面化和片面化。目的与计划性是指观察法不同于日常教学的观察,日常教学的观察大都以随机性、即时性的观察为主,而观察法的核心任务是针对特殊选择的需要、发现一些内容的情况、回答特定范围的问题。

所以观察法需要事先进行研究设计,突出目的地性和计划性。

观察法包含三个要素:观察的手段、观察的对象和观察对象的状态。作为观察研究的手段,要求敏锐、仔细、准确。

研究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宽的视野,能够从多角度看问题,以及借助各种现代的技术手段,提高观察的精确性、系统性、全面性。观察的对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教育活动中的人和教育活动。

观察对象的状态应该维持在一种“真实状态”,不致因为受到外界的影响、干预或控制,而处于一种特殊的身心状态。保证真实状态下的观察结果。

观察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资料可靠性较高。观察法的不足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观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和限制,同时观察的样本数小(样本容量小),观察的材料是表面性的和感性的等。所以,受局限性影响难免带有片面性和偶然性。

二、观察法的类型

1.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指不借助仪器,靠自身感觉器官进行观察;间接观察指借助于各种仪器来进行观察。直接观察比较简便,但人的视野与精力有限,记录难以精确全面;间接观察适于客观记录和多角度的观察,但使用仪器往往比较麻烦。

2. 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参与性观察是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观察;非参与性观察是不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处于旁观。直接观察的优点是:观察研究者可以不暴露自己的研究者身份,使观察处于秘密的状态;由于参与进去,对观察对象的活动就有了比较深入的体验和理解,有助于理解观察对象背后的心理活动和动机,使观察比较深入。

非参与性观察比较冷静客观,但不易深入。教师可以采用参与性观察,也可以采用非参与性观察。

3. 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有结构观察对于观察的内容、程序、记录方法都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设计和考虑,观察时基本上按照设计的步骤进行,对观察的记录结果也适于进行定量化的处理。无结构观察在事先没有严格的设计,比较灵活、机动,能够抓住观察过程中发现的现象而不必受设计的框框的限制,但是难以进行定量化处理。一般在研究的初期,主要是无结构观察,以便发现研究的现象,帮助确定主题和观察方法与项目;而在研究的后期,为了深入对某些项目进行观察分析,设计一些有结构观察。

4. 全面观察与抽样观察。

全面观察是对一定场景中发生和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它涉及的范围广泛,比较容易把握现象之间的联系,但是由于观察的视野有限,往往对观察者要求很高。抽样观察是对观察现象的场景、时间、人、活动等因素进行取样,再对样本进行观察,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小,容易使观察深入细致,操作比较容易,它对观察者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取样上,要求取样有代表性。

4. 定期观察与追踪观察。

定期观察是非连续性的、按一定时间间隔做观察。比如对某个学生的行为观察,规定每周一观察一次,这就是定期观察。追踪观察是对某个对象或者某种现象进行比较长时期的观察,从而获得发展性的资料。

三、教师对观察法的运用

观察法是教师了解学生最常用、最简便的方法。具体的应用场合有:(1)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观察;(2)对学生课外活动的观察;(3)对学生家庭的观察。

具体的应用对象有:(1)全班学生;(2)小团体或者小组;(3)个别学生。具体的应用内容有:

(1)学习与思维活动;(2)人际交往活动与互动行为;(3)思想品德方面的表现等。

第二节观察法的设计、实施与结果整理

一、观察法的设计

观察法的设计包括5部分组成:1. 确定研究的问题、目的与对象;2.

设计观察的内容、项目与**;3. 进行理论构思和概念准备;4. 试探性观察与观察取样;5.

制定观察计划与方案。

观察法的一般过程包括:1. 设计观察的计划和方案;2.进入观察场地;3.开始观察和纪录;4.结束观察和初步整理资料;5.归纳、推论和说明研究结果。

二 、观察的实施策略

广义的观察策略是指在运用观察法的整个过程中(即从设计到分析)所使用的方法和要求,狭义的观察策略是指在实施观察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要求。狭义的意义上,观察策略包括位置选择的策略、运用感官观察的策略、观察记录的策略、观察中思考与反思的策略等内容。

1. 位置的选择。

位置的选择包括两个因素:方位和距离。方位是指观察者如何面对被观察者;距离是指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远近。

距离的标准是:第一,保证被观察的现象能够清晰地落在观察者的视野内;第二,保证被观察者保持常态,不受干扰。

2. 运用感官进行观察。

观察标准:(1)真实地观察;(2)全面系统地观察;(3)进行动态的观察。

3. 观察的记录。

记录的方式:(1)频率记录;即记录特定时间内特定行为出现的频率。(2)等级记录。

按照事先确定的等级的划分和含义,记录等级或者在相应的等级处做记号。(3)行为核查记录。事先编制行为核查记录表,把要核查的行为按照一定的类别列出,对观察对象的某些行为是否出现、出现的时间、频率等进行核查后的记录。

(4)现象描述记录。对观察对象的有些行为和事件用语言进行描绘叙述,例如,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描述,比如观察学生课间的行为,可以按其顺序记录。(5)图形记录。

对某些运动性的行为、或者人际互动行为,可以运用符号、线条、箭头等绘出行为图。这种图形直观、具体。

叙兹曼(和斯特劳斯(1973)提出一种现场观察记录的格式,把记录分四部分:第一,实地笔记,用来记录观察者看到和听到的事实性内容;第二,个人笔记,用来记录观察者个人在观察时的感受和想法;第三,方法笔记,用来记录观察者所使用的方法及其作用;第四,理论笔记,用来记录观察者对观察资料进行的初步理论分析。

为了提高记录的速度,可以编制记录**。所谓记录**,就是用一些数字、字母、符号等表示一定的事件和行为单位。例如,数字**:

1听讲;2笔记;3提问;4回答;5练习;6讨论。符号**:○表情丰富;◎有些表情;●无表情;△思维敏锐;◇主动思考;▽思维迟钝;☆做游戏;♀跳绳;□跳远;╳错误行为。

4. 观察中的思考与自我反思。

研究者应该积极思考,运用一定的理论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发现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此外,还要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反思。反思:

反省自己的思维方式;分析自己的观察角度、记录时使用的语言;对观察**现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行反省,检查是否有违背;反省自己对研究问题的假设、个人生活经历、宗教信仰、性别、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对观察可能产生的影响等。

反省的三个方面:第一,观察者的推论。第二,观察者的心情。第三,观察者的叙述。

三、观察资料的整理分析

1.对记录的整理。

任务是:对记录进行修补。例如,改掉明显错误的地方,补充遗漏的资料等。初步整理的目的是使观察记录完整、清楚、准确。

观察资料的整理分析一般步骤:

第一步,是对资料的初步整理,以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第二步,对原始资料的再次整理,进行编码、分类;第三步,在整体把握观察事件的基础上,确定分析单位和进一步分析的分析工具与框架;第四步,借助于确立的概念和分析工具,对原始资料进行量化处理(行为的分布统计和差异检验)、定性分析和建构理论。

对记录资料可以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一般在观察之后进行,而定性分析则有两种:生产性分析和无生产性分析,生产性分析是指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同时进行;而无生产性分析是指收集完资料后再进行分析。

2.分类与编码。

编码是用分析的概念或者数字、符号对记录的文字进行标注。编码要根据研究的课题来设计。常见编码有:

过程编码,指对事物过程和状态的编码,其编码名称主要是时期、阶段、步骤等。活动编码,即对经常发生的活动或者行为按照一定的种类进行的编码。策略编码,是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比如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可以用“浅层次策略”、“深层次策略”来标注。

分类是在编码的基础上,把同一类编码的资料归拢在一起,装在文件夹里,然后在每一个编码题目的下面,标出资料所在的页码、行数等,并把各处的资料编上序号。

3. 量化处理。

量化处理是对经过编码分类的资料,运用数学的统计的方法进行加总、求平均、求百分比、进行差异检验等。

4. 建立扎根理论。

所谓扎根理论,是指从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理论。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是:第一,对资料进行逐级登录,从资料中产生概念;第二,不断对资料和概念进行比较;第三,发展理论性概念,建立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第四,理论性抽样,研究者不断地就资料的内容建立假设,通过资料和假设之间的轮回比较产生理论,然后使用这些理论对资料进行编码;第五,建构理论,使理论中的概念本身得到充分发展,密度比较大,内容比较丰富,而且理论中每一个概念应该与其他概念之间具有系统的、内在的联系,具有整合性。

第三节测验法一般问题

一、测验与量表

测量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例如,人们总是在用人体自身的各个器官去对外部世界进行测量:眼睛测量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空间距离;耳朵在测量各种声音的高低、方向、含义;鼻子在测量各种气体的味道;**在测量周围的温度。

只是由于人体器官的能力有限,测量的结果也不够精确,因而人们发明了许多专门的测量仪器,并在科学研究中规定了各种测量的特定程序,创造了许多规范的测量方法,极大的提高了测量的水平和效果。

在教育和心理学中,测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评估、诊断和**。所谓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测验法是教育和心理学测量的一项主要内容和形式。

测验法又称测验量表法,主要适用于个性、满意度等态度程度、能力、等诸方面问题的检验与研究。测验是一种系统化了的程序,在这个程序里,受测者对编制得较好的一组刺激做出反应,施测者据此对受测者被测的特质进行数量的描述。测验是由一系列刺激——文字、图形、各种符号建构起来的。

量表是一组符号或一组数量,经过某种建构过程,使之依一定规则描述所测量的行为特性。测验量表法的量化水平可分为四种:名称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等比量表。

教育研究方法基础

11.p65 教育经验总结的基本要求 a 总结对象要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b 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c 要全面观察,注意多方面联系。d 要正确区分现象和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e 要有创新精神。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第一节调查研究的主要步骤p78 一个的调查研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

教育学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4 收集研究资料。定量研究 调查 观察 测量 实验 文献分析等 定性研究 个案研究 行动研究 叙事研究。5 分析研究资料。定性分析 通过分类处理文字描述资料,分析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分析某种现象变化的原因及变化的过程,从而解释教育现象与规律。定量分析 将丰富的现象材料,用数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材料力学习题第6章

材料力学习题。第6章。6 1 作图示各杆的扭矩图。6 2 如图,轴的转速为450rpm,最大切应力为45mpa 试求轴传递的功率。6 3 画出各杆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分布图。6 4 直径50mm的圆轴,扭矩2.15kn m,求在距离横截面中心10mm处的切应力,并求横截面上最大切应力。6 5 实心轴和空...

《薪酬管理》第6章薪酬结构习题

第六章薪酬结构。一 填空题。1.薪酬等级之间的级差百分比有四种方式递增 等比级差 累退级差和 2是指在同一个组织内部,一共有多少个基本薪酬等级以及相邻的两个薪酬等级之间的薪酬水平差距。二 选择题。1.宽带型薪酬结构的作用不包括 a.使薪酬等级变多 b.有利于职位轮换。c.引导员工重视个人技能 d.有...

第6章 6 1 2 信道的数学描述

6.1.2 信道的数学描述。移动信道是时变多径衰落信道之一。下面我们先对一般的时变多径衰落信道进行数学描述 包括一般性描述和特征描述 然后根据无线信道的特点,得出移动信道的数学模型。一 一般性描述。1.信道二维冲激响应与传输函数。带通发送信号可以表示为。接收的带通信号可以表示为 可数离散多径 故实带...

材料力学习题册答案 第6章弯曲变形

第六章弯曲变形。一 是非判断题。1 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为eiy m x 2 梁上弯矩最大的截面,挠度也最大,弯矩为零的截面,转角为零。3 两根几何尺寸 支撑条件完全相同的静定梁,只要所受载荷相同,则两梁所对应的截面的挠度及转角相同,而与梁的材料是否相同无关。4 等截面直梁在弯曲变形时,挠曲线的曲...

第4章内容

第四章气相色谱法。一 概论。流动相是气体,固定相是固体或液体的色谱法称为气相色谱法。19世纪末叶,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炼焦副产品 煤焦油大量增加,引起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不断出现分析有机物的新方法。色谱法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石油化学工业的出现以及医药,生物化学的发展,使气...

第3章仓储管理

本案例对于我国旧有仓储设施的现状及改造方向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这个案例,一方面可以全面了解我国仓储管理现状,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本案例分析掌握仓储管理理论的应用方法。我国旧有仓储设施有以下问题 仓库过多,且仓库布局不尽合理 仓储设备状况相差悬殊,各仓库作业效率不均衡 必须认准发展现代物流配送的经营之路...